当前位置:
重装出海 天高地阔
——中联重科乘政策东风加速“一带一路”布局
中联重科设备在哈萨克斯坦世博会建设现场施工。通讯员 摄
中联重科环卫车辆发往阿塞拜疆。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唐爱平
落子白俄罗斯、收购纳都勒、签下印度大单……刚刚过去的一年,中联重科“出海”动作频频,“一带一路”为其打开海外成长新空间。
1 加速布局“一带一路”
2015年12月30日,地处东欧的白俄罗斯,气温已经降至摄氏零下20多度。但位于白俄罗斯边境小城莫吉廖夫的白俄罗斯MAZ集团MTM工厂却分外热闹:中联重科与MAZ集团合资生产的2台汽车吊和1台环卫扫路车,刚刚下线便成为“明星”。
专程前来参加下线仪式的白俄罗斯工业部部长Vovk先生,当即表示愿意在包括白俄罗斯在内的独联体国家,对中联重科本地化的生产组装和运营模式积极进行推广。
“白俄项目开了一个好头!” 1月8日,中联重科海外公司总经理助理陶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联重科2015年海外布局捷报频传。
落子白俄罗斯是2015年中联重科布局“一带一路”的重头戏。
2015年5月中旬,中联重科成为首批入驻中白工业园的中资企业,并正式启动其在工业园的建设项目。在此后的7个多月里,中联重科白俄项目组成员克服种种困难,确保了3台设备按时下线。
海外并购步伐加速。2015年12月,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LADURNER公司(纳都勒公司),高起点跨入全球环境产业。至此,中联重科在境外拥有超过30个环境运营项目。
大批订单接踵而至, 海外市场不断实现新突破:
在巴基斯坦获得20台搅拌车大单,创下近年来中国直接出口该国搅拌车的新纪录;
45台环卫清洁车辆发往阿塞拜疆,成为中联重科“一带一路”的首笔政府援外大单;
13台起重机设备助力哈萨克斯坦最大铜矿项目开发,这是中国起重机产品第一次大批量出口中亚市场;
2015年的最后一天,中联重科30余台路面机械成套设备发往吉尔吉斯斯坦,路面机械在“一带一路” 斩获首单……
陶思阳介绍,在“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中,大部分已出现中联重科产品的身影。
2 主动对接国际领先技术
2015年3月13日,50台总价值近8000万元的轮式起重机,从中联重科长沙泉塘工业园出发,发往印度,用于全球最大的石化冶炼基地印度Jamnagar石化冶炼基地的建设。
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产品在印度市场已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同行业产品出口第一。
这些年来,通过中资外带、自建销售网络、海外并购、建设本地化工厂等多种形式,中联重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抢先踩点,加速了全球资源整合,积极对接国际领先技术,赢得了发展先机。
早在2001年,中联重科便“牛刀小试”,以1000万元人民币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中国非开挖技术由此提升了近20年的发展水准。
2008年,中联重科并购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混凝土机械产品市场占有率因此跃居全球第一。2012年,中联重科与CIFA共同研发出101.18米碳纤维臂架泵车,是目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最长臂架泵车。
接着,中联重科又先后并购德国M-TEC公司、荷兰Raxtar施工升降机技术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通过并购M-TEC,中联重科在干混砂浆设备核心技术上实现质的飞跃。
“海外自建”是中联重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另一个手段。2012年8月,中联重科与印度ELECTROMECH公司签署起死回生协议,在印度合资建厂;2014年,中联重科成立印尼子公司和财务公司……目前,中联重科已在近80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2014年,荣登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亚洲品牌500强榜单,排名第128名。
3 积极融入全球产业生态
中联重科中白工业园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那天,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接受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采访时称:“中联重科将充分利用中白工业园的区域优势、平台优势和白俄罗斯的工业基础,结合中联重科先进的研发制造技术,打造一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覆盖东欧及中亚地区的研发、制造基地。”
这样的自信,来自于中联重科对未来发展的预期。
“‘一带一路’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支撑。”中联重科董事会秘书申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对工程机械业务板块是重大利好,对环保产业板块也是重大利好。”申柯分析说,南亚、东南亚等地区,都是农业大国,中联重科的农业板块和环境板块都大有可为。
当然,企业要真正走向世界,关键是要融入全球产业生态。
中联重科海外战略将围绕“集合、聚焦、本土化”做文章,加强对东亚、东南亚等市场需求强劲地区的拓展。作为上游设备供应商,中联重科目前已与中铁建港航局等“中字头”的大型施工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新技术与新设备研发、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机械设备采购、商品混凝土产业发展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中联重科海外市场拓展将不断向南行、向西行,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未来3至5年,实现海外业务占比达到公司总收入的40%左右的目标。“公司已做好未来几年与行业国际巨头一争高下的准备。”詹纯新表示。
■相关链接
成立于1992年的中联重科,为世界排名第六的工程机械企业,公司的工程机械板块和环境产业板块均位居国内第一,农业机械装备位居国内第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联重科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据了解,全球塔机20%的市场份额都属于中联重科;全球最长臂架泵车、全球大履带式起重机、全球最大轮式起重机等多个世界纪录都诞生于此。
目前,中联重科在海外拥有意大利CIFA工业园、印度工业园、巴西工业园、M-TEC德国工业园,有CIFA、M-TEC、RAXTAR等子品牌。在近80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在40多个国家建有分公司,覆盖六大洲,囊括印度、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俄罗斯、阿联酋、美国、荷兰、英国、白俄罗斯、韩国、巴西、利比亚、埃及等在内的全球重点市场。
中联重科已连续9年入选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亚洲品牌500强榜单,品牌价值持续攀升,2014年排名第128名,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上榜企业。
(湖南日报记者 唐爱平 整理)
异域轶事
“小学生”上位记
湖南日报记者 唐爱平
在位于意大利米兰的CIFA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如今也将中联重科的企业文化“至诚无息、博厚悠远”条幅挂上了墙壁。
自从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CIFA后,中联重科的企业文化,就开始慢慢渗透进这家老牌的装备企业。
2001年,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第一次去意大利CIFA公司,希望从这家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手里采购一些核心零部件。那时候,他是带着仰慕之情前往的:“人家有70多年历史,而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
也是造化弄人。2007年底,CIFA由于财务投资者的退出,拟出售全部资产。
此时的中联重科,已是羽翼渐丰。得到消息后,詹纯新即赶赴意大利。此时,米兰已是买家云集,除了俄罗斯、印度、西班牙、芬兰、意大利等国的买家,中国也有两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其中。从意大利回来后,詹纯新即邀请CIFA的高层来中联重科参观,中联重科的规模和实力给后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又经过几轮竞标,这笔交易最终以2.71亿欧元成交。2008年9月底,以中联重科为首的共同投资方,与CIFA公司股东签署收购交割协议,正式完成了对CIFA的全资收购,中联重科因此一跃成为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老大,引起业界轰动。
并购后,CIFA从2012年起实现扭亏为盈,规模及盈利能力均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而技术整合也不断有新的成果,2012年,中联重科刷新世界纪录、臂长101.18米的碳纤维长臂架泵车下线,其关键性技术就来自于对CIFA的碳纤维、外连杆、精确控制技术和中联重科的大方量泵送技术等优势技术的整合。
中联重科收购CIFA的案例被看作中意两国经贸合作的成功典范。詹纯新由此获得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亲自颁发的“莱昂纳多国际奖”。同年,詹纯新董事长走上哈佛讲台,向哈佛学子介绍中联重科并购CIFA的经典案例。
2015年5月1日,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启幕。作为中国馆建设中参与的唯一国内工程机械企业,中联重科承担了混凝土建筑施工,并提供其他机械设备用于起重吊装及应急救援等服务。借助世博会这一世界级展示平台,在CIFA的“娘家”米兰,中联重科获得了一个绝佳的展示窗口。
域外心路
本土化推进国际化
陶思阳
企业要发展,必须“走出去”拓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使用资源,最终实现全球一体化运营。
中国企业“走出去”都面临着一个本土化的问题。
这些年来,中联重科“出海”力度逐年加大。多年的经验表明,企业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首先要考虑本土化。可以说本土化是实现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本土化包括产品本土化、制造本土化和人才的本土化,甚至经营体系的本土化。
产品本土化,要开发出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色产品。比如,同样是挖掘机,在印度与在沙特,因为地理条件的不同,就有不一样的要求。
制造本土化。随着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只有在海外进行投资、生产,实现制造本土化,才能占领当地市场,并获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原产地生产及避税方面的优势。
人才本土化。所有的本土化最终都需要本地人才来实施。经验表明,跨国公司外派人员派遣成本太高,又与当地雇员、群体(政府、供应商、顾客)存在沟通上的障碍。因此,实施人才本土化是企业本土化的最重要一环。
此外,大型装备的产品特性,也决定了企业在做好产品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服务支持体系。这样,在本土化过程中,企业才能逐渐融入目标市场的本土文化和环境,利用本土化的人才、资源、运营模式等,在国际化进程中实现共赢甚至多赢。
(作者系中联重科海外公司总经理助理)
“一带一路”大有可为
湖南日报评论员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湖南人凭着抢先一步的勇气、吃苦耐劳的作风、可靠的产品与先进的技术,在“一带一路”大显身手,书写着新时期经贸发展新篇章。
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国际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划时代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尽管重点提到的18个省份没有湖南,但“一带一路”并非仅仅是沿边沿海地区的“饕餮盛宴”;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内陆核心经济腹地,湖南一样可以分享国家战略“红利”;湖南同样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既有扩大开放的机遇,也有产业转型的机遇,还有市场拓展的机遇。
对接“一带一路”,并非简单着眼于地理区位;产业,应该是对接的核心。湖南拥有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工电器、冶金有色、能源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且在种植、育种等农业领域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建筑湘军”闻名遐迩……湖南的产业优势与“一带一路”国家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农业合作开放的需求十分契合。
事实上,近年来我省一批企业大胆“走出去”,收获颇丰。在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同时,并购了一批企业,建成了一批项目,上马一批产业园区,特别是通过国际工程总承包,带动了技术、设备、人才“走出去”,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这就要求我省企业除能提供优质产品外,还要能按照国际“游戏规划”办事。另外,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也面临着境外投资安全保障手段有限、国内产能竞相转移竞争加剧等困难。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同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机遇与合作已不再存在时空距离。湖南是否有能耐分享到更多香喷喷的“大蛋糕”,关键要能把握机会,发挥产业优势。如此,定能大有作为。
■相关链接
“一带一路”释义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经贸、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人文交流、生态环境、海上合作等8个方面的务实合作。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重点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共建成果将惠及更广泛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