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150余部难得一见的珍贵古籍齐亮相湖南
2015-12-28 15:05:1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150余部平常难得一见的珍贵古籍齐刷刷亮相,吸引众多目光——

“一页一金”话保护

12月27日,展出的湖南图书馆藏唐《妙法莲华经》敦煌写本。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王昕晗

元版书在民国时期已有“一页一金”之说,可见其珍贵。目前,国内有宋元刻本约2000部。其中,湖南的各图书馆收藏了约40部。这些年代久远的文献,对传承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2月27日,“册府千华——湖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湖南图书馆开幕。公元10世纪唐人写本《妙法莲华经》、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吴越王钱俶刻《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宋刻元修本《说文解字》……150余部平常难得一见的珍贵古籍齐刷刷亮相,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各地“镇馆之宝”齐亮相

“北宋初的刻本,还保存这么完整,真难得!”展览当天,人头攒动,在展出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前,参观者赞叹不已。

湖南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主任寻霖介绍,目前存世的宋元时期雕版印刷品,大多是南宋以后的,像《陀罗尼经》这样的北宋刻本极为稀少。

“册府千华——湖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的展品,不仅有敦煌写经、宋元旧椠,如公元10世纪唐人写本《妙法莲华经》、宋刻元修本《说文解字》、元刻本《济生拔粹方》等;也有明清精校精刻本,如明永乐十三年内府刻《周易传义大全》、明嘉靖赵府味经堂刻《诗缉》等;名家手稿、批校本也是琳琅满目,如清代王筠的稿本《说文释例》、清代郭嵩焘的稿本《养知书屋日记》等;一些清乾隆年间禁毁书如长沙人廖元度的《覆巢余笔》、安乡人刘之珩的《格物集》亦在参展之列。可谓是册府千华,颇为难得。

“许多古籍是第一次对外展出,平时是不可能看得到的。”湖南图书馆馆长张勇介绍,此次展览是湖南历年来展出古籍珍本数量最多、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这些珍贵古籍来自于全省17家单位,包括湖南图书馆、省社科院图书馆、衡阳市图书馆、新化县图书馆等。不少展品是各馆的“镇馆之宝”。

专家表示,古旧文献除了看得见的版本价值、文物认定价值,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传承作用以及对文化的“复活”作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在历史大动荡(如战争或天灾)之中可能会中断,如古罗马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曾都是古人创造的灿烂古代文化,其文化的情形如何,在于后代通过考古挖掘找到其文献记录,从而考证其文化特质。如果失去了文献记录,这些文化也无从谈起。

湖南收藏古旧文献达200万册,宋元刻本约40部

“湖南是古籍收藏的重要省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说。

目前藏于湖南全省境内的古旧文献达200万册,其间善本皇皇,不乏珍稀孤本。全省有湖南图书馆、湖南师大图书馆、省社科院图书馆入选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有282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湖南图书馆从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建至今,已积累古旧文献80余万册,其中善本书近5万册,有宋元刻本、明清刻本共2800余部。北宋开宝八年吴越王钱俶所刻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为馆内迄今所藏最早的雕板印刷品;线装书中最为珍贵者为北宋刻本《说文解字》,二者共为湖南图书馆的镇库双宝。

此外,湖南师大图书馆藏有古籍20万册,省社科院图书馆有12万册,邵阳市松坡图书馆、衡阳市图书馆馆藏古籍分别约5万册,新化县图书馆近4万册。全省收藏了古籍的单位和机构达70多家。

“以前我以为地方馆有的古籍,湖南图书馆都会有。但是通过古籍普查,发现不是这样。”寻霖说,在古籍普查过程中,各地方馆发现了一批珍本、善本,比如长沙人廖元度的《覆巢余笔》、安乡人刘之珩的《格物集》皆为清乾隆年间禁毁书,原以为早已失传,但通过普查,分别在湘潭市图书馆、澧县图书馆被发现。

2014年9月中旬,湖南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和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岳麓书院进行古籍普查过程中,发现元刻本《新编古今事文类聚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岳麓书院所藏《事文类聚》乃元泰定三年(1326年)庐陵武溪书院刻本。“现存的宋元刻本,放眼全国也就约2000部,而且很多是残本。此次发现的《事文类聚》,共15册,全书只少1册,品相完整,是国宝级文物。”参与鉴定的寻霖说,元版书在民国时期已有“一页一金”的说法,此套书能相对完整地保存到现在,弥足珍贵,其研究价值可见一斑。

岳麓书院是继湖南图书馆、湖南师大图书馆后,湖南第三家有宋元刻本的单位,其中湖南图书馆有31部、湖南师大图书馆七八部、岳麓书院1部。此次展览,有10多部在展出之列。

古籍保护面临经费、人才两大困难

祁阳县图书馆藏有古籍1万多册,其中明版书28种,是全省县级图书馆里明版书最多的。此次展览,该馆有明刻本《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等4种参展。“以前老馆四面透风,2012年搬新馆后,条件好了一些。”祁阳县图书馆负责人说,新馆的古籍库有收藏柜,实现了24小时监控。

从省图书馆到县级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无法满足古籍的保护环境。

湖南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刘雪平介绍,古籍存放的环境,要求温度在16至22摄氏度,相对湿度在45%至65%之间。湖南气候湿热,大部分时间都达不到这个标准。目前,全省只有湖南图书馆解决了善本库房的恒温恒湿问题,普通古籍还处于自然存放状态。书的寿命与纸张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也和存放环境息息相关,温湿度是直接影响古籍寿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适宜的温湿度,不仅会直接导致古籍的损坏,而且还会加剧光、灰尘、氧化性气体、酸、虫霉等因素的破坏作用。

古籍保护困难的一大因素是经费短缺。一位县级图书馆的负责人说,一台恒温恒湿设备,就要40多万元,且每天的运行成本在400元以上,市县级图书馆根本买不起、用不起。因无经费保障,很多图书馆库房无法改造,保护设施无法购置。

古籍收藏单位普遍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人才匮乏。古籍的鉴定、保管、修复等,专业性强。市县图书馆一般没有专门管理古籍的人才,大都是由馆内人员兼职管理。如祁阳县图书馆,就是一个人既管财务、又管古籍。湖南图书馆的80余万册古籍中,约有一半不同程度破损。而该馆的古籍修复组,只有5个人。市县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古籍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在寻霖看来,省内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偏重于博物馆系统的非纸质文物保护,图书馆收藏的大量纸质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