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精准扶贫,湖南搭上“互联网+”快车
2015-12-18 11:24:5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12月16日下午,互联网+中国行(湖南站)在长沙举行。湖南日报记者 徐行 摄

 

农村网购 便农惠农

12月15日,道县工业园,网购店主在仓储中心查看销售的商品。何红福 何上进 摄影报道

 

11月10日,“双11”来临之际,农民用手机进行网上购物。 (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编者按

目前,我省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五位。要实现到2020年全省596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的目标,扶贫脱困任务异常艰巨。

“互联网+”为扶贫开发开辟了新路径。无论是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甘肃陇南市,还是国家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河南新安县,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不到1年,当地群众就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12月16日,由省经信委、省委网信办、省扶贫办、腾讯公司主办,新湖南、湖南微政务等承办的互联网+中国行湖南站峰会在长沙举行。峰会上,多家湖南本土企业负责人,讲述了如何借助“互联网+”,帮助我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故事;腾讯移动互联网平台“为村”则为湖南精准扶贫带来了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和技术。

湖南日报记者 彭雅惠

松桂坊:腊肉上网卖,脱贫致富快

企业名片:

湖南本土电商,全网腊制品销售第一品牌。

湖南松桂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0年在凤凰县成立,主要从事“互联网+湖南味道食品”的开发与销售。经过多年发展,松桂坊经营的腊味等湘菜系列子产品,都已入驻淘宝、天猫、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今年“双11”,松桂坊天猫旗舰店访客7800人次,下单成交3800笔,销售额突破80万元。松桂坊现已成为湖南特产电子商务销售企业的代表。

“互联网+”扶贫故事:

松桂坊的创始人杨琳文就出生于贫困地区——凤凰县一个偏远的土家族小山村。“家里穷,上学时每天只买一份白米饭就着红辣椒吃,一吃就吃了好几年。”杨琳文说,那时红辣椒吃得他的牙齿感觉发酸、发软。

土家族小山村贫困,但有一样特别的“东西”——腊肉,这是土家族人的传统食品,每年,家家户户都会熏腊肉。

“腊肉是美味,外地人也一定会喜欢,但他们不会做。”杨琳文觉得,把家乡随处可见的腊肉卖给不会做腊肉的外地人是个商机。于是,他辞去大学老师的工作,2009年10月1日,在凤凰古城开了一家腊肉店。

当时,凤凰古城旅游已经升温,吸引了很多省外游客。杨琳文雇了十多个员工,信心满满要大干一场。不曾料想,腊肉店生意惨淡,常常一天一单生意都没有,即使在“黄金周”,销售额也不到1000元。

直到2010年,杨琳文在淘宝开了第一家网店。一段时间过后,他惊奇地发现,网上的腊肉销量几乎每天都增加,在实体店里难以卖出的腊肉,成了紧俏商品。“我后来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旅游景区人流虽大,但难有回头客,商家每天都要抓新的客户,生意当然难做,更做不出品牌,‘互联网+’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通过口碑相传模式宣传,松桂坊第一年就在网上卖了近百万元腊肉,不到3年,销售额达千万元。现在,每天熏腊肉用的柴火要用掉1000多公斤,日销售额最高超过了200万元,公司从几个员工发展到了近百人,大部分是当地农民。

除了雇请员工,企业不断扩大规模还产生大量的用工需求。松桂坊在凤凰县瓦场村和刘寨村建立了生产基地,解决了当地40余户家庭妇女的就业。过去,村里的男人到城市打工,女人在农村家里带孩子照顾老人,生活普遍贫困,如今,农妇不用出村,干着得心应手的活,每月就可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生活境况大为改善。

养殖业随之兴盛。松桂坊在凤凰沱江镇十里牌村建立了生猪养殖基地,覆盖村里50多户人家,年出栏量达到3000头。

“目前,公司已经帮助160多户村民脱贫。”杨琳文说,下一步他想在湘西建立百亩养殖基地,就地招工,将古丈的黄牛肉、新化的稻田鱼、泸溪的铁骨猪等地方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带给消费者,“已经有很多乡亲从打工的地方回来了,完全可以留在家乡工作致富;更重要的是,很多年轻人学会了松桂坊的经营方式,纷纷开始借助‘互联网+’自主创业了。”

友阿农博汇:电商+公益,打出“组合拳”

企业名片:

省内零售业龙头友阿股份旗下食品食材电商交易平台,于2015年1月30日上线运营,集合农副产品、地方特产、休闲食品、日化用品、文化工艺品等知名品牌,通过农博汇平台宣传、推广、销售,扩大名牌知名度,增加产品销量。年内实现平台品牌和商家超800个,单品数达3万至5万个。

“互联网+”扶贫故事:

“我喜欢读书,特别喜欢看各种寓言故事,我们学校除了教科书,没有其他的了。”今年9月,永顺县万民乡洞坪村小学学生对友阿集团品牌事业部总经理胡硕说。当时,友阿集团正计划参加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旗下红点点公益发起的“红领巾梦想书屋”捐助活动。

“友阿就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贫困地区捐建梦想书屋。”为此,胡硕到自治州联系需要捐助的贫困学校,期间他了解到,富硒猕猴桃是当地一大产业,是许多农户一年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村民只晓得埋头种、上山收,不知道怎么卖个好价钱。”胡硕说,由于交通条件差,湘西猕猴桃集散不便,在常温条件下又难于贮存,所以,收购商往往压价购买,农户盈利稀薄,陷入贫困。

让农户手里有钱,最快的办法就是帮他们高价卖掉农产品。于是,友阿农博汇启动了“湘西神果出大山,梦想书屋进湘西”公益活动,通过自有电商平台和聚集了20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大力推广湘西猕猴桃。

今年收获季,农博汇上一共卖掉了4000箱湘西猕猴桃,并且,收购价格比以往提高了30%。“前200箱的全部销售收入,后续销售的部分收入,通过红领巾梦想基金,向自治州贫困山区3至5所小学捐建了红领巾梦想书屋,包括洞坪村小学。胡硕说,运用“互联网+”手段,友阿集团不仅助力湘西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帮助当地山民增加收入,还帮助了山区孩子,让他们有机会改变贫困的命运。

现在,友阿农博汇联合中国邮政湖南分公司,推出“电商扶贫”方案,计划定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将当地生产的黄贡椒、虫茶、青钱柳叶茶等地方特产放到农博汇平台大力推广,形成品牌,销售金额的10%则捐赠给当地学校进行建设。

“帮助卖产品、捐赠资金,都不能从根本上脱贫。”胡硕说,未来,友阿农博汇计划向贫困地区提供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帮助农民认识电商、信任电商、尝试电商;与当地政府及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以仓储、打包、配送为主,一并提供包装定制、推广策略等增值服务;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以销售合同为基础,为合作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助他们成为成熟电商。

中惠旅:智慧旅游,让农民开上路虎

企业名片:

国内快乐旅游第一品牌,景区连锁运营专家,拓展训练行业龙头,3万多家企事业单位拓展培训供应商。

公司1995年在湖南创立,总部设在长沙,主营业务有景区连锁经营、酒店连锁管理、拓展训练、旅游规划、景区投资咨询等,在全国运营18家景区和酒店,即将新开发5家景区,员工超过500人。

今年10月30日,中惠旅与腾讯·大湘网共同打造的“中惠旅”服务号微信正式上线,成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智慧景区集群。

“互联网+”扶贫故事:

平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到2014年底,全县还有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对象14.55万人。而今年,精准扶贫找到了突破口。

“8年前的夏天,我到大坪乡考察石牛寨景区开发。”中惠旅总裁肖沛宇回忆说:“乡里只有泥巴路,没住的地方,只能住到村民张老汉家,一层黄土坯房,四处漏风,只有一间大屋,两间侧房,不通水、不通电,晚上只能点煤油灯,要整夜跟蚊子作斗争。”当时的大坪乡因为土质沙化,无法发展农业,主要青年劳动力几乎全部走出平江南下打工,家里剩下老人、小孩,基本没有经济收入,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石牛寨景区建成后,由于知名度不大,一直不温不火。今年,中惠旅开始发力与“互联网+”无缝对接,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广景区信息、接受旅游预订、鼓励游客在网上分享旅游体验……“十一黄金周”前,“中惠旅”服务号的微信试运营,仅仅7天,微信销售额轻松突破400万元,石牛寨景区迎来了爆发期。

现在,省内和周边省份的游客大量涌向平江,一到周末,石牛寨人开办的“农家乐”基本客满,全县将近400家酒店,入住率也几乎都在70%以上,县城里原本的“烂尾酒店”,现在成了投资商眼中的“香饽饽”,纷纷想拿到经营权,以求能在旅游产业中尝到更多甜头。石牛寨景区的员工,从售票到导游,很大一部分是当地人,农村留守人口就业问题顺利解决。

平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潘如意说,今年年初,有位村民看到石牛寨火爆的旅游状况,借了40万元,在景区周边开了家规模较大的餐馆,不曾想,不到一年,他不仅把40万元的欠款还清,还买回了一辆路虎车。

“今年,石牛寨景区游客过百万人次,税收过千万元。”肖沛宇说,因为石牛寨旅游的火爆,大坪乡更名为石牛寨镇。现在,不仅仅石牛寨镇家家户户都已经脱贫,当“一年赚回一台路虎车”的故事在村民中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回到平江,回到石牛寨景区附近的乡镇,加入到旅游相关产业当中,“平江县经济都因此得到提升。”潘如意说,现在平江当地的年轻人,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了不少专卖平江特产的网店,月收入过万元根本不成问题。

前不久,肖沛宇去看望张老汉,惊讶地发现,他家的黄土坯房已经变成一幢两层楼的气派洋房,楼前挂着招牌“春风山庄”,以前愁眉苦脸的张老汉,在他的“春风山庄”前笑得春风得意。

腾讯“为村”:

为乡村发展

搭建致富平台

平台名片:

“为村”是腾讯打造的一款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 今年8月19日上线,以“互联网+乡村”的模式, 发现乡村价值,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全国村庄都能申请认证。

“为村”实现精准扶贫主要通过三步骤:

第一步,“移动互联网工具包”传递“互联网+”思维。腾讯公司为乡村提供移动互联网工具包,以任务设定和案例指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村庄申请人和村委会成员,学习并掌握以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功能和基本的运营技巧。

第二步,“内外部资源平台”吸引创富资源。发掘认证乡村的特色,通过整合腾讯内外部资源,汇聚来自社会各界愿意为该村奉献的企业和个人,为村庄创造连接信息、连接财富的机会。

第三步,“社区营造工作坊”打造商业社区。“为村”团队每个季度都会举办一次主题活动,选出6个对微信运用熟练并吸引了一定投资的村庄,以奖励的形式提供沟通、财务、商业谈判、项目管理、领导力等商业专业课程,帮助村庄以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作为主打商品,开展“一村一品”经营。每个季度腾讯基金会都会拿出100万元作为“为村”创投基金,提供给在经营中胜出的村庄。最终,“为村”创投基金将开放众筹,让人人都能为自己看好的村庄助力。

“互联网+”扶贫故事:

龙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风光宜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时值隆冬,该县兴隆街村大学生村官贾高丹为“上网”忙得不可开交,他从村民中选定4名年轻人,组成了村移动互联网培训与推广团队,组建了村里的首个微信群,在群里发布各种村务信息,并想方设法找到外出的村民,把他们一个个拉入群。1个月内,村微信群人数就超过了200人。

不只贾高丹,整个龙山县都在忙着“上网”。从10月下旬开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为村”合作,开启“互联网+贫困村”扶贫开发模式。腾讯方面项目负责人陈圆圆说,在州扶贫办唐奇昭科长的带领下,自治州已有29个村申请加入“为村”,并且申请村庄数量还在增长,“最近几天,唐科长还号召湘西当地的农村信用社接入微信支付,得到了积极响应,预计春节前就能完成接入,这将大大加快村庄通过‘为村’认证的进度。”

为扶持在“为村”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项目,自治州扶贫办还安排了100万元互联网扶贫项目资金。

自治州之所以对“为村”如此看重,是因为已有成功案例。

“为村”团队曾在贵州黎平县铜关村试点6年,将这个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800元的贫困山村,变成了富裕的“移动互联网村”。“我们整合渠道资源,为铜关村建成了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并作了大量推广,不仅吸引来大量游客,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乡村学校也应运而生。”陈圆圆说,如今,铜关村村民只需以自家房子为旅馆,每年接待1000位游客,就能获得20万元的年收入,“村民自制的枕头都卖到38元一个了。”

贵州试点成功,让情况相仿的自治州人看到了希望,村民希望“互联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龙山县比耳村的脐橙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是村里的主打产业。村民申请加入“为村”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比耳村,壮大比耳脐橙的固定客户群;永顺县松柏乡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猕猴桃最适宜产区,面对今年猕猴桃价格下滑的严峻形势,村民参与“为村”试点,希望与腾讯资源平台对接,实现猕猴桃基地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提高商品化水平,通过众筹等互联网手段,巩固客户群,开拓新市场……

目前,全省14个市州累计已有84个村庄申请加入,约占全国申请总数的十分之一。

12月16日,龙山县比耳村正式通过了认证,成为我省第一个“为村”认证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