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杨丹
为人低调,贴地行走,是苗族作家向本贵的人生姿态与创作取向。向本贵是中国作协原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联原副主席,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特点,始终把目光对准农村,对准基层。身为湖南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从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协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早期长篇小说《苍山如海》,到近年的中短篇新作,均是反映当下现实生活。他坚持深入基层,细致观察生活,生动反映生活,作品充满了深郁的乡土气息,朴实,清新,生机勃勃。
谈到创作,向本贵深有感触地说:“作家要想写出好作品,生动,鲜活,接地气,并能感动读者,就必须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感应社会的脚步,感知时代的脉搏。生活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作家深入生活,不能走马观花。走马观花,只能看到生活的表面,去农村不过就看到几栋漂亮的砖房、几条新修的村路罢了;砖房门前坐着的空巢老人心里想的什么,村路上来来去去的留守儿童盼望的什么,却不得而知。因为你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他们也就没必要对你敞开心扉。走近他们,甚至和他们交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的话对你诉说。原来,老人坐在门口,孙儿站在他们的膝前,眼巴巴地看着远山的尽头,是老人在盼望儿子,孙子在盼望父母啊。为了把日子过得滋润一些,离乡背井去远方打工的亲人已经一年两年没有回来了。再往深里探究,各家又有不同的故事,或感人至深,或辛酸苦涩。“作家的作品是写人,要把作品中的‘人’写好,鲜活而灵动,不在现实的生活中探寻活生生的人的心理活动、心路历程,作品中的‘人’就苍白无力,无血无肉。”
在采访中,向本贵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我的老家,有一个村支书,20多岁就做村干部,全心全意,尽心尽力,为村里群众办了许多的好事和实事,60多岁才退下来,去城里带孙子,按她自己的话说,该享福了。可是,进城没多久,人们又把她请了回去。村里的路还没有修好,群众中的一些矛盾也难得解决,没有她还真不行。她无怨无悔,又回去做了几年村支书,硬是把群众的矛盾解决好,把村路修好,才又卸下担子。这就是当下人们提倡的正能量,群众盼望的好干部,贴心人。当然也一定会成为我作品中的主人公。”
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生活的本真面目就会呈现在作家的面前。但作家不是生活的实录者,作家要从纷扰的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自己所要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和细节,提炼加工,为自己的作品所用。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创作发表的许多农村题材小说,就是从生活中提炼来的,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都能从现实的农村生活中找到。一些作品发表之后,或被选刊转载,或拍摄成影视作品,或获个什么奖,或被评论家评论,让我更加认定了深入生活的重要。”
深入生活,避免走马观花,要有自己的生活基地;熟人熟地,交流就不难,还要长期坚持,长期积累,随时补充生活的养分。这样,创作的时候,许多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细节就会迎面而来,创作时得心应手,还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作为“文学湘军”老将,向本贵是为数不多的仍保持旺盛创作力的作家之一,退休后一直笔耕不辍。“我写小说30多年,现在仍然还在写,看来还会继续写下去。原因就是我还有想要写的。我要真诚地对生活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