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湖南社会救助撑起困难群众“保护伞”
2015-11-19 07:19:33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社会救助撑起困难群众“保护伞”

湖南日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吴增兵 陈林霄

城乡低保对象450多万人,省级下拨低保补助资金320亿元,年均医疗救助500多万人次,临时救助35万户(人)次……

“十二五”期间,我省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加快步伐,社会救助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8+1”制度筑牢保基本安全网

11月18日,站在湘潭市六医院老年康复公寓工地,只见机器轰鸣、一派繁忙,该院向明凯院长告诉我们,不久的将来,拥有700张床位、中南地区目前体量最大的养老公寓将矗立在这里,作为湘潭市社会救助定点医院,为城市五保户、三无人员、低保户等提供以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为主的“一站式”医疗救助和养老康复服务。

社会救助制度,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7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我省社会救助制度“8+1”实施细则,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目前,全省所有市、县都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设立了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完善了社会救助运行机制,社会救助部门之间的协调更加高效顺畅。应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的县(市),100%建立核对工作机构,并开展核对工作,提高了社会救助的精准程度。全省辖区内所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都设立了社会救助申请受理平台,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我省全面实施统一的城乡低保指导标准,低保标准每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进行调整。从2014年开始,全省对收入水平低于省级城乡低保指导标准的困难家庭初步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今年10月,全省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30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21万人,人均低保标准为城市低保357元/月、农村低保202元/月,分别较2010年同期增长68.4%、114.4%;月人均补助为城市低保258元、农村低保113元,分别较2010年同期增长66.4%、117.3%。“十二五”期间,省级下拨城乡低保补助资金达320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1126所,新增养老床位5万张,可集中供养能力为30%。目前,全省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49.3万人,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达5700元/年和3000元/年,分别比2010年提高1.7倍和1.5倍。特困人员供养逐渐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

缓解因病带来的“不能承受之重”

前不久,冷水江市梓龙乡家境贫寒的村民小谢因急性白血病进行骨髓移植,花费近50万元医疗费,经过医保报销后,还要自付22.7万元。在关键时刻,冷水江市大病医疗救助政策撑起了“救命伞”,市民政局安排重特大疾病救助金近13万元,帮她渡过难关。

“十二五”期间,我省医疗救助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在医疗中面临的急难情形,扶持作用日益彰显。

2015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等5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部署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各地按照省政府要求,合并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账户,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年均实施医疗救助500多万人次,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部分住院救助比例由2010年的35%提高到2015年的70%,五保供养人员在县乡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

医疗救助正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等相关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衔接,有力保障因病陷入困境群众的基本医疗权益。

“救急难”解决燃眉之急

今年9月,张家界市永定区沅古坪镇17岁的高中生小黄不幸被高压电击中休克,全身多处电弧烧伤,家里变卖所有值钱的东西用于治疗,生活顿时陷入困境。永定区“救急难”办公室主动发现了小黄家的急难情况,启动快速响应机制,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就安排帮扶基金5万元。

2015年,基于社会救助制度尤其是临时救助制度“救急解难”的功能设计,民政部、财政部开展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我省湘潭市、永定区等19个市、县(区)入围全国试点单位。永定区成立专门的“救急难”工作机构,每年整合各部门救助资金1050万元设立帮扶基金,统一用于“救急难”重点帮扶救助。通过搭建救助信息平台和实施分类救助,有效缓解了群众遭遇的急难问题。民政部李立国部长作出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永定区“救急难”综合试点经验。

今年6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的意见》,将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纳入救助范围,给予临时救助,并对临时救助制度的对象范围、标准制定、申请审批程序、资金渠道等进行了细化、实化,临时救助这项托底性的民生保障制度在全省铺开。

“十二五”以来,全省年均实施临时救助35万户(人)次,户(人)次均救助水平从2010年的400元增加到现在的635元,为许多困难群众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