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秋夜,一场“韵味”的诵读会
□王欢
长沙的深秋,有雨的夜晚,更冷。但“月湖时”的“蔡皋杂文诵读会”仍热闹开场。普通话、长沙话以及各地方言交错,笑声歌声欢呼声响亮。
这场诵读会,是我策划主持的。为什么要做这场诵读会?
起初是因为喜欢蔡皋老师的画,进而发现了她的文字。这是一个习惯于用笔生活的老太太,放下画笔,就拿起写字笔,把平凡的日子,在纸上细细呈现。
“蔡老师,让我们帮你做一场诵读会吧,就朗诵画里面的文字!”
蔡老师不好意思了:“这是我一个老太婆的絮絮叨叨,会有人想听吗?”
会!我们相信,用心生活的文字,必有回响。
于是,就有了10月30日这场“屋顶的杂记——蔡皋杂文诵读会”。
说干就干,“月湖时”的小伙伴们分头行动,现场的搭建、文字的整理,PPT的调试、再到人员的邀约、主持稿的梳理,时间很紧,但大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可最难的,是如何从蔡老师那么多活泼精彩的文字里做选择。每一篇我们都舍不得放弃,每一篇都想让大家听到。最后,只好把我们认为易于朗诵的部分摘录出来,配上她的插画,打印成纸,在现场传阅分享。
那天是周末,下了一天的雨,也是近期长沙最冷的一天,虽然没有广发邀请,还是有不少人知道了这个活动,特意早早赶来。
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蔡老师有两个花园,一个在她家的楼顶,另一个在她的文字里,平平常常生长出来的就是艺术。”
现场特意搭建的小舞台,竖起的立麦话筒,都在告诉着大家,这个夜晚,属于文字,属于你。
于是,这个晚上,话筒后成了最忙碌的区域,每一个人都在蔡老师的文字里找到了自己。
已近中年仍怀抱梦想的陈辉说,“我爱这一段——‘人真的不能没有梦,因为梦,你的白天和夜晚的关系会变得柔和变浪漫,这种柔和和浪漫可以软化很多坚硬之物,生活中坚硬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梦使你不至于对于坚硬之物毫无办法。’”
做儿童艺术创作的柳静,一直以来很看重孩子的好奇心。她非常欣喜地在蔡老师的文字找到了共鸣:“最为浑然享受着生命的欢乐的,是孩子。单纯、天真、率性、自在……都是孩子那里的东西,特别是‘自在’。人离童年越远,自在离他越远。”
画家曹勇,下午很早就来了,他和蔡老师认识多年,一直亲切地叫她“蔡姨”。他喜欢蔡姨的这一段:“写一行字,很快;栽一行字,则要一季。”这让从事绘画多年的曹勇,深有感触。
一个只有5岁的小姑娘在妈妈的陪伴下,也上来朗诵了。虽然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连不成句。但当我问她:“上来朗诵,是妈妈的主意,还是你的主意?”小姑娘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我自己的主意!”
画家张卫,也自告奋勇地要求来一段:“生活的是什么呢,生活的就是这满山的树木,看得见的在上,看不见的在下。在上的被重视,而在下的只有树自己看中。”张卫浑厚低沉的嗓音,道尽了文字里对人生的感悟。
雨,依然在下。室内,温暖如春。
我问蔡老师,听大家这么热烈的朗诵和讨论,有什么感觉?
蔡老师说:“很奇妙,这些熟悉的字眼被你们读出来,让它们又重新活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