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一个家族的造船情怀:三代人,一条船
2015-10-29 07:17:4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晶琎] [责编:李 慧] 字体:【

童竞存(右二)和女儿童玲(左二)、女婿雷国强(右一)、外孙雷超童(左一)。

胡富君 摄

2002年,长沙船舶厂建造的江海顶推轮,正在拖动装有集装箱的货船前行。(资料照片)

胡富君 摄

湖南日报记者 邓晶琎 通讯员 胡富君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如俄国诗人莱蒙托夫所言,有些情怀埋藏于心底,寂寥了一辈子,却深刻了几代人。

长沙船舶厂的童竞存一家,正在传承一个家族的造船情怀。

今年10月,童竞存迎来了89岁生日。一个周末,在女儿、女婿、外孙的陪同下,他矫健地走入长沙船舶厂的全新厂房和码头。

站在一艘即将建成下水的集装箱货轮前,童竞存笑了:“我们全家在这里照一张全家福吧!”

热血的第一代造船业大学生

10月的长沙,走入思念的深秋。

满头银发的童竞存,坐在宽敞的客厅沙发上,低头凝视着手中的一枚小小徽章。

记者探过身,看到这枚镶边有些发黄的海蓝底徽章上,“大连海运学院”六个苍劲红字依然耀眼夺目。

“这枚校徽已经陪我快六十年了。”童竞存喃喃道。

1926年10月,童竞存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一个宽裕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随家人四处迁移,间续求学于山东、江西、福建等地,偶打零工。

沿海城市漂泊的成长经历,让童竞存对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彼时,中国工业尚未发展,高等航海教育更是历尽艰辛,几度中断。

“富尔顿发明了世界第一艘蒸汽机船后,欧美人开始征服世界海洋河流。而我泱泱大国何时能重振‘郑和下西洋’之辉煌?”童竞存满腔热血。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

心怀“造船梦”的童竞存,以优异成绩脱颖而出,于当年11月考入大连海运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批造船专业大学生。

经过5年专业苦读的童竞存,毕业后被分配到内河的长沙船舶厂,开始他29年的造船生涯。

“当时,长沙湘江西岸码头林立,渡船如织,好不热闹。”童竞存回忆,蒸汽机船是其中最高级的船型。

“轮船两头尖,中间冒黑烟,炉工满身黑,挥汗一昼夜,蒸汽推进轮,船似蜗牛行。”童竞存有腔有调地吟唱起上世纪五十年代流传于湖南航运业的一首民谣。

蒸汽拖轮牵引船舶航行,速度慢,在国际上很快被柴油内燃动力拖轮所取代。

身处内河的长沙船舶厂,能否赶上沿海省市,为湖南造出更先进的船?

童竞存和同事们都充满信心。

1960年,在童竞存的带领下,长沙船舶厂建造了湖南第一艘柴油动力拖轮。

现为长沙船舶厂副厂长的刘益开,曾是童竞存手下优秀弟子。他回忆起当年,对师傅的专业水准赞誉有加。

“童老不仅熟悉蒸汽、柴油等机械动力设备的制造、运转、调试、维修,还对每个小工件的制造工时、用料判断神准。”刘益开介绍,一艘船的船体需要多少钢材料,往往难以精准把控,浪费一些材料在所难免。而童竞存却能把边角余料也巧妙算入,一艘船能省出10%的用料,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这在湖南造船界至今仍独一无二。

1978年,童竞存为主建造了湖南最大的400千瓦内燃机顶推拖轮,用于首条长沙直航至上海的航线。交通部也在当年将此船型定为内河指定船型之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沙船舶厂生产制造的趸船、油轮、运输船、工程船、采金船、客(车)渡船等逐渐声名远扬。从湘江到长江,从长沙港到全国主要沿海沿长江港口,“湖南制造”的船舶独树一帜。

这其中,有近千艘船童竞存参与了研发制造。

“他是湖南造船界的‘轮机王牌’,多次获得奖励。”刘益开感慨,像童老这样既有较高专业技能,又熟悉生产一线的船舶工程师,在如今的湖南造船业已经鲜有。

沉浮中坚守的“女汉子”

1980年,20岁的童玲,走入了长沙船舶厂。

从小看着父亲建造的一艘艘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的船舶下水,童玲早已在心中把自己当成了造船人。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从事其他行业。”现为长沙船舶厂办公室主任的童玲,只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否则还能为造船贡献更专业的技术力量。

初到长沙船舶厂时,童玲被分配至最基层的仓库,担任钢材管理员。

这与造船有何关系?年轻气盛的童玲并不理解。

“这里是造船的第一步。你所管理的每一品种、类型、材质的钢材,其存放、保管、配送一旦出差错,都会严重影响船舶制造的质量和安全航行。”童竞存严肃地教导童玲。

好强的童玲,暗自下了决心:只要是在船舶厂工作,哪个岗位都要做到最好。

船舶厂的仓库和生产车间一样庞大。童玲经常开着行车,发放几十吨重的钢材,有时行车出了故障,她就自己爬上十几米高的行车轨道修理。她把每种材料的规格、型号、材质、位置、账目都记得清清楚楚,就像父亲计算用料一样,不出一丝差错。她把自己的头发剪得像个男生的寸头一样短,只为了更方便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到六七月,湘江总会涨水。大水渗入船舶厂,仓库水面齐到人的胸口高,童玲和同事们只得驾着小木船涉水作业。

“我们身上全是被蚊虫叮咬的包。”童玲笑道。

1987年,湖南“造船元老”童竞存光荣退休。父亲的教诲却依然清晰:“仔细钻研,为造船业争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沙船舶厂分次接到任务,为我军建造一批“271”Ⅲ型登陆艇和“074”登陆艇,主要用于在没有港口的内河及海岸登陆。

在童玲细致负责的管理下,其主体材料的存储与调度没有出现半点差错,确保了国家重要装备的顺利完工。

至今,这批登陆艇仍是我军两栖登陆的中坚力量,目前服役于驻港部队。

长沙船舶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时达到鼎盛。住在长沙河西的“老口子”都知道,那时候,在长沙船舶厂上班可是个好差事。

市场风云突变。1996年,湖南省国企改革的号角率先在长沙船舶厂吹响。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下,长沙船舶厂曾被“资本玩家”整体兼并。但到1999年4月,长沙船舶厂又重新恢复了独立法人资格。

可这次改制搁浅历经的创伤仍需时间抚平。

由于资金匮乏、生产下滑,曾经的“湖南最大造船企业”,生产人员规模由1500多人萎缩至仅400余人。

长沙船舶厂厂长王勇仍记得,自己于2003年“接盘”前,前任厂长中最短的竟然只干了一星期。

“王厂长曾与我同年进入船舶厂,我们看着当时的情景,非常痛心。”童玲回忆,自己和父亲、丈夫当时达成了共识:只要长沙船舶厂还存在一天,就要坚守下去!

童玲没有选择离开,而是转型于行政管理岗位,为企业发展继续新的贡献。

“她工作起来就是个‘女汉子’,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是舍不得那份几十年的造船情结。”童玲的丈夫雷国强说。

传承中创新的85后

2013年,长沙船舶厂破茧重生。

按长沙市整体建设规划,长沙船舶厂从河西银盆岭整体搬迁至望城区靖港古镇湘江之滨。一个占地600亩的全新厂区拔地而起。

在这里,长沙船舶厂整合优质资源成立了一家专注于研发中小型高性能船舶的高新技术企业——湘船重工。

承载了6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沙船舶厂,开始走向技术创新、特色制造之路。一批需要专业技术,热爱船舶制造业的岗位求贤若渴。

这时,正在省外一家意大利企业从事产品质监工作的雷超童,回长沙看望家人。

童玲向儿子发出了邀请:“现在,船舶厂很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愿不愿意回来?”

听罢,雷超童的内心五味杂陈。

1986年出生的他知道,船舶厂的工作相对辛苦枯燥,少有同龄人会主动选择。而从小受外祖父、母亲耳濡目染的他也知道,自己从小对造船兴趣浓厚,是家族中唯一能够传承造船精神的第三代。

纠结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雷超童便做出了决定:去长沙船舶厂应聘!

表现优异的雷超童,被成功聘入长沙船舶厂,担任产品质量检验助理工程师。

“我们为他取名‘超童’,就是希望他能虚心向他人学习,努力超过他的外公和我们。”童玲说。

雷超童所从事的质量检验工作,关系着船舶质量和船员安全,责任重大。因此,他对自己从不松懈。今年,雷超童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

“新厂的工作环境比上世纪要优越,我会好好珍惜,努力进步,继续我们家族的造船梦。”

两年来,经雷超童检验的船舶悉数亮相,并刷新着湖南造船业的历史:

2014年8月,湖南首条从湘江直达香港的烟花专用集装箱货船下水;

2015年3月,国内内河第一艘集巡航、救助、打捞、拖带为一体的海事巡航救助船出炉;

2015年4月,辽宁渔港监督局“100吨级渔政船”在长沙船舶厂开建,这是湖南首次承建近海渔政执法船;

2015年6月,498客位“舟山群岛幸福号”高速豪华游轮交船,这是湖南首次建造沿海高速豪华游轮;

2015年8至10月,湖南首批257艘“永不沉没”的标准客渡船,已分赴湖南全省乡镇各码头渡口。

……

船,在风浪中航行,却不会停航。梦,在心中荡漾,从不会破碎。

■链接

湖南船舶业逆势上扬

湖南日报记者 邓晶琎

上周发布的湖南前三季度经济形势数据中,一组数据令人惊喜。

前9月,船舶、铁路、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6%,增速比前6月加快,且高于7.8%的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

“这表明,新兴产业正较快发展助力我省经济稳增长。” 省统计局副局长张正解释。

据省经信委调研分析,在全国制造业运行放缓,船舶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大环境下,我省船舶产业今年以来依然保持高速发展,说明行业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我省已发展了湘船重工、太阳鸟游艇、益阳中海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领军骨干船舶企业。截至2014年,我省共有船舶生产企业96家,船舶业主营收入54.41亿元,同比增长13.9%。

今年6月,在长江“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由湘船重工建造的500吨起重船“湘救捞2号”承担了主力救援任务,代表了湖南制造的先进水平。

据湘船重工董事长王勇介绍,湘船重工是省内最大的重点船舶生产基地,在高速豪华客船、高档公务船等设计制造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期,总投资2500万元的三沙市首条岛际交通船在湘船重工开建,这是湖南首次承担远海航区的船舶建造。该企业预计今年有望完成产值逾4亿元,比去年翻一番。

在益阳,科技创新正成为该市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太阳鸟游艇公司董事长李跃先介绍,企业建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内首个省级游艇设计中心,所产高性能新型复合材料游艇、商务艇及特种艇等,有的成为亚洲首创,出口美国、英国、西班牙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目前,该企业的游艇产品已稳占国内10%的市场份额。

在9月召开的全省船舶产业发展座谈会上透露,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我省将充分利用通江达海的战略区位优势,加快推动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初步设计,未来5年,我省将在长沙、益阳、常德等船舶制造企业相对集中区域,培育一批年销售过10亿的高技术船舶龙头企业,力争到2020年船舶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年主营收入达1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