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秦国文:改革要致力于提高群众获得感
2015-09-28 11:46:3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清清] [责编:荆彩] 字体:【

对话秦国文——

改革要致力于提高群众获得感

◎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群众获得感,核心是群众,关键是获得,表现是感受

◎“最先一公里”跑出“含金量”,才可能在“最后一公里”跑出“获得感”

◎现实获得感不仅是改革的重要目的,而且是改革的重要支撑

◎保持改革定力,让预期获得感来得更早;增强改革合力,让预期获得感来得更多

秦国文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奉清清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湖南正以“决不输在新一轮改革起跑线上”的庄严承诺和豪迈誓言,奋力抒写湖南改革发展新篇章。然而,改革在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尤其在一些事关民生民利领域的改革,群众分到的改革“红利”有限,与心中的期待还有差距。那么,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评判改革的成功与失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丰富群众的“获得感”?9月23日,湖南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秦国文。

1 改革就是要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湖南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提出这个论断,有什么深意?能简单介绍一下我省的改革体现了哪些“含金量”和“获得感”吗?

秦国文:习总书记提出的“含金量”“获得感”,生动契合了人民期待,道出了百姓心声。我们常说:改革为了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只有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把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才能得到人民更广泛的认同、拥护和支持。

今年来,我们创新“四用四抓”改革推进机制,坚持用制度机制抓全盘,用调研调度抓重点,用内评外评抓质量,用督察考核抓成效,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一批批改革项目落地见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年初省委深改组共确定9大类65项改革任务,193项具体改革事项,93%按既定要求和时间节点推进。财税体制、国企国资、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混合所有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有林场、新型城镇化等20多项改革事项形成了“一批走在全国前列,一批形成湖南特色,一批取得创新突破”的成效、特色、亮点。这些改革突破有效地转化成了经济发展动力,提升了广大群众获得感。如创业创新改革推进后,平均每天新增创业主体860多个,带动1800多人就业;一系列民生改革事项推进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财政支出分别增长21.6%、23.4%和89.8%。

2 群众获得感,要从理论、现实、预期三个维度来把握

湖南日报:“改革永远在路上”。不可否认,现实中,改革成效相对群众期盼仍有差距,群众获得感相对改革初衷仍不理想。所谓“愿景很丰满,结果很骨感。”这中间,不仅是一个客观成效问题,是不是也有个体主观感知差异的问题?

秦国文:的确,这两方面因素都客观存在。一方面,改革成效还不十分理想,还有个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更加精准地对接群众所盼的过程,提高群众获得感还有很大空间。如审批权下放的“真金白银”不够,一些与投资报建相关审批下放不同步,企业跑了市县还得跑省里。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改革的成效还不理想,还应当更加自觉主动地把增强群众获得感作为改革的根本要求,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加大力度推进相关工作。

另一方面,群众获得感确实也有一个如何理解、感知改革成果的问题,有一个如何准确把握、努力实现完整意义上的改革成果的问题。群众获得感,核心是群众,关键是获得,表现是感受。考量群众获得感,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维度:理论获得感、现实获得感、预期获得感。而这三个维度往往并没有在现实中完全体现。作为改革受益者,可能更多地只在这三个维度中的某一个或两个维度中理解和找到了获得的感觉,因此,获得感不完整、不充分;作为改革推进者,也可能更多地只注重在这三个维度中的某一个或两个维度中去谋划和推进改革工作,因此工作的统筹兼顾不够,改革的成效没有充分展现出来。改革要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就必须全维度地认识群众获得感,全方位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3 理论获得感,取决于改革的精确度、方案的含金量

湖南日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说“理论上还有出线机会”、“理论上有盈利的可能”,而事实是往往成为“没有机会”“不可能”。因此,把“获得感”与“理论”联系在一起,难免给人以不确定的感觉。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理论获得感”?

秦国文:理论获得感,也即方案制度本身蕴含的改革红利。这种蕴含在改革方案中的可能红利与实时红利经常有较大出入,人们理解和感知的往往只有实时红利,诸如改革直接带来了多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便利、条件的改善等等,至于可能的红利则知之甚少。影响这种出入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的因素,方案制度设计不甚科学,改革红利的“边界”受限;二是落实的因素,因为落实不到位,改革红利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三是感受的因素,有些改革的红利不是人人均有,也不是时时都有、处处都有,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你不就医不入学,就感受不到改革的成果。

所以,理论获得感也是获得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制度上规定给人们的,只要方案制度本身设计科学,享有公平,机会均等,改革的红利就释放在那里,获得感的福利就摆在那里,人人都可以在想享受、需要享受的时候拥有这份获得感。这份获得感应当让人感知,否则,群众获得感就是不完整的,更不可能是最大程度的。

湖南日报:您是一个改革工作者,是否觉得我们首先就应当追求理论获得感的最大化?这种获得感怎么实现?

秦国文:是的,因为理论上行得通,现实中才可能做得到;理论上富裕,现实才可能满足。怎样使群众理论获得感最大化?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努力。

一是提高改革的精确度。习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改革要精确发力,精准落地。如何做到精确精准,徐守盛书记在省委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就是要精确地把发展的薄弱环节理出来,把面对的险关难题标出来,把有效的方法措施找出来,就是要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接天线、通地气、重民生。杜家毫省长在省委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也提出,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那些真正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改革举措,精准施策,精确发力。只有“精确发力”,对着问题的症灶而去,群众才会拍手称快,获得痛快之感;只有“精准落地”,落在群众的最需之上,群众才会双手赞成,获得殷实之感。今年来,省委深改组审时度势,精确制导,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往前推,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国资国企、财税体制、商事制度、投融资体制等重点改革事项,释放了发展的活力,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如全面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后,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过去的500多天缩短至53个工作日。今年1至7月,全省完成投资1.27万亿元,增长17.5%,排名全国第4位。提高改革精确度,需要精准把脉,问题看得准、不踏空;需要精当统筹,方案有内涵、有配套;需要精细操作,落实得要领、不走样。比如,党建制度改革中构建的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就比较精准地解决了“谁该下”“怎样下”和“下得去”“管得好”等问题,因此才有了落实,有了效果。总之,只有精准改革,才能改出真作风,改出真发展,改出真感情,改出真获得感。

二是提高方案的含金量。方案的含金量是改革“最先一公里”的核心问题,改革方案的含金量越多,群众获得感“金”的成色才越足。只有“最先一公里”能跑出“含金量”,才有更多的可能在“最后一公里”跑出“获得感”。当前,个别改革方案的含金量不足,甚至“锈迹斑斑”,究其原因,还是一些措施没能接好地气,不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只会照猫画虎,被动地照套上级文件、机械地照搬外地做法,缺乏责任担当,少有“二次创新”。这样的改革方案,谁会买账?谁愿支持?哪有获得感?提高方案的含金量,增强群众获得感,一方面要靠方案牵头部门精心设计,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三证合一”后,商事登记综合审批效能提升70%以上。还比如,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创新突破,形成湖南样本,得到了中宣部的推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出100多项原创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也要靠制度机制的有力保障,建立改革方案的“质量监测”系统。为提高方案的含金量,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并建立改革方案内评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每一个方案把脉问诊。从已经开展的对户籍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三方评估,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等方案开展的内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一批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得到及时采纳,方案的“含金量”明显提升。

4 现实获得感,就是改革落地给群众带来的实时实惠

湖南日报:邓小平同志说,“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确实,群众要的是通过实干带来的听得见、看得清、摸得着的改革红利。因此,现实获得感是否可以理解为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实惠?增强群众现实获得感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秦国文:我认为是可以这样理解的,现实获得感就是改革落地给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它不是获得感的全部,但却是改革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现实获得感不仅是改革的重要目的,而且是改革的重要支撑,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社会矛盾问题多的情形下,如何把改革举措转换为发展动力,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改革成果,是改革赢得广泛支持、不断冲破艰难险阻的关键。

一项改革方案一经审议通过,那么它的理论获得感就基本成形,接下来的努力空间就是与方案落地效果密切相关的现实获得感。增强群众的现实获得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改革方案的落实力。群众的现实获得感不是造声势、看架势、搞形式,而是要看改革方案能不能落实兑现,能不能见效获利。当前,我们有些改革举措推出后,群众感受不深、获得感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方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干部不想改、不敢改,面对困难当“鸵鸟”,遇到矛盾绕道走;有的地方和部门囿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有些改革政策在执行中走了板,“好经被念歪了”。这些形形色色的“中梗阻”是影响群众获得感的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加大方案落实力,首先要强化责任担当。只有干部把改革举措落实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切实抓在手里、扛在肩头,做到凡事有人去管、有人去盯、有人去促、有人去干,改革方案的落实才有关键保障。省委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专门听取9位省委常委任组长的改革专项小组的上半年改革“成绩单”和下半年改革“计划书”,就是在省委这个层面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切实增强改革的落实力。市州县、省直部门更应层层加压,把落实抓得更硬更狠更力。其次要强化督办督察。建立完善改革任务落实的制度机制,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年6月,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改革督察专员库,先后开展了1次全面督察和商事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5次专项督察,下发了17批次督办函,目的就是为了让改革落实不偏题、不走样。

二是改革项目的协同度。全面深化改革对项目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协同性问题,在众多项目推进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改革因为协同性不够导致群众获得感不强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个别部门、单位对改革协同配合支持不够,横向不愿“同步走”,纵向不能“跟紧步”,对本部门为主的改革项目不愿出力,对别的部门为主的改革项目不愿给力。比如,简政放权中,“你放我不放”的现象反而让一些审批形成了“死结”,群众要跑的路不少,要办的事更难;先照后证改革,群众办理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确实容易了,但是办理许可证的时间仍然较长,增加了创业成本等等。因此,提高群众的现实获得感,改革项目的协同度就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加强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和进度统筹,在改革顶层设计时强化系统思维,进行通盘考虑;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加强配套措施,实行“套餐制”、打出“组合拳”;在政策执行时,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改革合力,改革的协同性才会更好,改革红利才会充分释放。

5 增强群众对改革“慢变量”的信心,提高预期获得感

湖南日报:我们知道,信心比黄金还宝贵。可是,信心不能凭空而来,必须源自不远处已经初现的“曙光”。这道“曙光”,就是预期获得感?怎么让群众获得这种“获得感”?

秦国文:预期获得感,当然就是改革促进发展变化给群众带来的良好预期。改革既有“快变量”,也有“慢变量”。“快变量”,是指那些立竿见影的改革项目或举措;“慢变量”,是指那些触及深层次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效果的改革制度或机制。比如,户籍制度改革,统一城乡户口是“快变量”,农民市民化是“慢变量”;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反“四风”是“快变量”,而转作风是“慢变量”;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打虎拍蝇”是“快变量”,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是“慢变量”。群众对改革“慢变量”的信心,实际上就是群众预期获得感。

增强预期获得感需要在两个“力”上下功夫。

一是保持改革定力,让预期来得更早一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既要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又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既要面对正面的阻击,又要提防侧面的夹击,所面临的困难、阻力和复杂性远甚于前。这就要求我们认准改革方向,盯紧改革目标,增强改革的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步扎实推进。特别是面对改革的“慢变量”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久久为功的决心、“钉钉子”的精神,坚定不移抓好落实。就拿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当前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等举措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不断推进简政放权、国企国资、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一块硬骨头一块硬骨头地啃,一个险滩一个险滩地过,争取让“慢变量”成为“快变量”,让群众的预期获得感早日化为现实。

二是增强改革合力,让预期来得更多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回望历史,人民群众从来都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立足当下,改革更是非汇集众智、凝聚众力不可成。但是我们也经常听到群众说:“改革像玻璃柜里的蛋糕,看得到吃不着”“改革只在电视上看到过、报纸上读到过,现实中没参与过”。一项群众参与度不高的改革,注定难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注定难以让群众有更直接、更全面的获得感。不曾经历何以懂得,不曾知晓何以感受。那么,增强改革合力,让群众预期获得感来得更多点,就要虚实交错,多措并举。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及时发布改革政策、解答改革难题、宣传改革经验、回应社会关切,让群众及时全面地了解改革的意义、进展和成效,提振改革信心,增强改革预期;另一方面要畅通改革参与渠道、健全改革参与机制,倾听群众诉求、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作用。比如,建立重大改革方案意见征求和反馈机制,建立群众监督评价机制,真正做到改革成效让实践检验,让基层评判,让群众打分。我想,只要把各方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各方力量有效组织起来,人人争当改革实干家,个个争做改革促进派,改革就一定会形成上下联动、主动作为、蹄疾步稳、协同有序的良好局面,呈现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汇聚起更多的预期获得感。

总之,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是否真正到位、真正彻底、真正有效的标尺。把握了群众获得感的三个维度,改革工作就会更有广度、力度和深度。只要我们精心谋划,把改革的红利边界做大,增强群众理论获得感;真抓实干,把改革的红利内涵做实,增强群众现实获得感;有序引导,把改革的红利措施做硬,增强群众预期获得感。我们深化改革的理论、现实、长远成效就会最大化,老百姓眼前、手上、心中的获得感就会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