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追记皖南事变牺牲的袁国平烈士
袁国平
袁国平妻子邱一涵与儿子袁振威合影
袁国平烈士墓。
湖南日报记者 文热心
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战烈士名录中,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名列其中。其实,这位不足35岁的新四军高级将领,在中共党史上很有名。王首道以“从容黄埔军校,首义南昌,发展红军丰功在;纵横湘鄂赣边,抗敌江南,坚持革命壮志存”的挽联,高度概括了其功绩。这里只讲袁国平牺牲前后的故事。
“赶快突围出去,不要管我了”
1941年1月13日,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军部和部队9000多人遭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包围。军长叶挺冒死请命被顾祝同扣押,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被叛徒暗害。在万分危急之际,袁国平挺身而出,指挥被打散的一部分部队继续突围北撤。激战中,他身中数弹,倒在一条沟底的草丛中。当晚八九点钟时候,军部卫士连副连长李甫突围到达这里时,发现了血肉模糊的袁国平。大家立即围上去,连声喊着:“袁主任,袁主任!”
袁国平慢慢地睁开了眼睛,有气无力地说:“你们走你们的,赶快突围出去,不要管我了。”
战士借着探照灯的光亮迅速查看了袁国平的伤势,发现他全身四处中弹,其中一颗子弹穿透左胸。李甫立即组织几位身强力壮的战士轮流背着袁国平继续突围。1月15日凌晨,大家赶到章家渡。这里水深齐胸,河面较宽,无从找船,几个人将袁国平抬在肩上涉水过河。不幸的是,部队在过河时被敌人发觉,密集的子弹扫过来,许多同志牺牲了。袁国平好几次掉进水里,又一次次被战士们从水里捞起,顶起来继续前进。这样折腾了好几次,二三百米宽的章家渡用了40多分钟才渡过。100余名战士过了河只剩下三四十人了。
过了河,大家在章家渡下游的一个庙门口稍事休息。战士们围着袁国平,一声声地呼唤着:“袁主任——袁主任——”过了好一阵子,袁国平慢慢地睁开眼睛,挣扎着用微弱的声音讲了最后几句话:“……不要……管……我了……,向……组织上……汇……报……”
战士们感到揪心的难过,不忍心抛下首长而去。趁大家不注意时,袁国平从口袋里摸出手枪,向自己的头部扣动了扳机……
《新四军军歌》诞生记
“我们伟大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千万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战斗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是《新四军军歌》歌词。这首歌署名为“陈毅作词,何士德作曲”。
这就是说,歌的原词作者为陈毅。不过,陈毅的原词是:“光荣的北伐行列中/曾记着我们的威名/我们继承着革命者受难的精神/在南国的罗霄山/锻炼成为钢铁的孤军/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声烂漫/飘扬海外/散播农村/我们送出了抗日先遣的万里长征/我们留下来坚持斗争/招引那民族再团结/雄鸡破晓/伟大的抗日之声……
据袁国平的儿子袁振威回忆说:“陈毅伯伯曾对我说:‘你爸爸是著名的宣传鼓动家,很有才华,《新四军军歌》就是在他主持下集体创作的。’”
原来,1939年2月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他和新四军的领导同志一起制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大家都非常兴奋。叶挺提出:“我们应该写一首军歌反映这个方针,让全军将士都知道我们的奋斗目标。”大家都表示赞成。项英当即分配任务:“军歌的创作由国平来抓。国平作词是行家……他抓军歌的创作是最合适的。”接着项英明确了军歌的创作三条要求。
袁国平按照项英的要求,遂在军部征集歌词。在陈毅写出歌词后,袁国平与叶挺、项英、陈毅等同志一起反复研究、打磨,还和作曲家何士德商量如何搞好曲谱。袁国平向何士德着重说明了歌词产生的背景、皖南的战略环境、新四军的战略方针,还强调谱曲时要加强战斗气势。袁国平还强调,歌词第一段最后一句“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和第二段“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要重复两次。何士德按这个要求写了第二稿。在1939年7月1日试唱时,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和其他参加试听的同志都认为符合要求。当即确定军歌署名“集体作词、何士德作曲”在《抗敌》杂志上发表。何士德事后认为:“在军歌谱曲的过程中,对我有启发的主要是袁国平主任。”
威武雄壮、英气磅礴的《新四军军歌》就这样于1939年7月诞生。
“我们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的”
袁国平出生在邵东县一个贫苦人家,凭着自己的聪慧和勤奋,依靠奖学金读完小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来,入黄埔军校,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毛泽东推荐袁国平担任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果然不负重托,上任后,使这支由几十股红军游击队组成的部队政治工作走上了正轨。
1939年1月,国民党在五届五中全会后,掀起了反共高潮。3月,正在皖南视察的周恩来点名,派袁国平去三战区司令部,在国民党的师以上军官会上,用事实回击一些人对新四军的猜疑和诬陷。
袁国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妻子邱一涵为他捏把汗,腆着大肚子给他送行,并让丈夫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个名字。袁国平爱音乐,长征前曾给他俩的第一个孩子取名雅音,雅音是个女孩,生下来没多久就被送往平江思村芦洞外婆家,因外公和舅舅都为革命牺牲,靠外婆拉扯大,后来外婆去世,生活无着,13岁就做了童养媳,因病无钱医治,早已夭亡。此刻,袁国平对妻子说:“不要为我担心,你要好好保重自己,照顾好孩子。生下来的无论是男是女都叫浣郎,如果是女,长大了就学音乐;如果是男,长大了就去当兵。”
袁国平成竹在胸,舌战群儒,获胜而归。5月,儿子出生了,小名就叫浣郎(湖南话“皖南”的谐音),学名叫振威。8个月后,被送回湖南老家邵东袁家台村。
袁振威至今记得,父亲在将他送回老家后,还愧疚地给家人写了一封信,其中说:“此刻我自己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的。”袁国平牺牲的消息传到老家,老奶奶哭瞎了双眼,幼年时的袁振威还牵过奶奶上街讨饭度日。
1955年,安葬在南京雨花台
袁国平壮烈牺牲后,卫士连副连长李甫把袁国平的遗体交给当地游击队负责人刘奎,随后便继续突围。刘奎找到当地的一个老木匠,告诉他,这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的遗体,“请你把他藏好,千万别让人知道……”老人点头答应。后来,老人临终的时候交代老伴说,祖坟里埋葬着袁国平,等新四军回来一定要把他交给部队。就这样,老太太每年清明都去上坟。直到1949年解放军打到芜湖,老太太才让她的儿子打听解放军是不是当年的新四军。她的儿子在芜湖找到了部队,并与刘奎取得了联系。
1952年,当时的华东军区决定重新安葬皖南事变三烈士(项英、周子昆、袁国平)。袁国平的遗骸从原葬地取出后运回南京。1955年5月,坐落在南京雨花台望江矶三烈士墓完工。6月19日,袁国平等烈士的遗骸移入墓中。
■链接
袁国平《和毛主席长征诗》
袁国平酷爱文学,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是该校文学研究会的会员,深得国文教师田汉的赏识。在革命队伍中,他也是一个“上马能打仗,下马写文章”的将领。长征结束后,毛泽东曾作《长征》一诗。袁国平读后,作《和毛主席长征诗》: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最喜腊子口外月,夜辞茫荒笑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