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找准贫根,辨证施治
2015-09-15 10:16:1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贺培育] [责编:荆彩] 字体:【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贺培育

贺培育 通讯员 摄

党的两个百年战略,第一个就是要在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而易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过程。因此,扶贫攻坚工作做得好不好,事关民生幸福、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和国家富强,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湖南有两个,为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2014年,全国连片特困地区特困县680个,我省国贫和省贫县有48个;有贫困村8000个,贫困人口596万。2014年,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88%,全省四大板块中,长株潭实现程度为95%,洞庭湖生态经济区84.5%,湘南地区82.9%,大湘西地区为77.8%。这表明我省小康社会建设区域差距大,大湘西及湘南地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贫困的成因有很多,只有找准致贫根源,针对问题予以解决,才能实实在在干好扶贫工作。当前我省致贫的问题主要有六个,概括起来为“三差两少一弱”。对此,我们应辨证施治。

一是解决“三差”问题。公共设施差。在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贫困县,水、电、路、气等硬公共产品十分缺乏,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软公共产品极不完善,亟须完善提升。当前我省驻村扶贫工作队要突出补短板,将所在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心工作。生活环境差。目前有5041个村、组、寨100万余人生活在高寒山区和石漠化地区,居住条件简陋,居住环境恶劣。应加大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力度,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集中居住,实现“既要有新房,又要有新村”目标。扶贫绩效差。在精准扶贫政策具体实施前,扶贫开发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投入产出比没有达到最优,具体体现为扶贫资金漏斗效应明显、绩效不明显。要按照现有精准扶贫模式,进村入户到人,既强调资金专款专用,又突出资金投入绩效。

二是解决“二少”问题。致富产业少。2014年,全省有劳动能力的187.5万户扶贫对象,由于当地致富产业的缺乏和产业培育机制的不健全,仍在贫困线上挣扎。要探索“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贫困对象及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子,形成小额信贷扶贫机制。读书人口少。贫困家庭目前在校就读中小学子女100万人,但是每年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只有5万人。要大力推进一家一助学就业计划,实行免费2年职业培训、1年企业带薪实习,力争“资助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三是解决“一弱”问题。生存能力弱。全省目前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有52.5万人,是扶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对这些贫困对象要强化低保、五保、新农保、新农合、临时救助国家保障,实现全兜底、全覆盖。

(理论评论部主办 hnrbxwpl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