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正厅。 通讯员 摄
王船山画像。
王船山游学行迹图。 通讯员 摄
研究王船山的有关著作。 通讯员 摄
8月14日,百余名家长孩子在湘西草堂前接受船山文化教育。8月14日至8月19日,第二届船山文化夏令营活动在王船山故居——衡阳县曲兰镇湘西草堂举行。 刘晓飞 摄
湖南日报记者 陈鸿飞
通讯员 阳精华 刘魁春 戴军
王船山,我国明末清初思想家,一生致力于复兴华夏文明,既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又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伟大气魄、“道莫盛于趋时”的价值追求,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又一个巅峰。
王船山一生著述逾1000万字,涵盖哲学、经学、史学、文学、宗教、艺术、政法、伦理等多门学术,兼及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民俗等等,堪称一代文化集大成者,与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并称为中西哲学星空上的一对“双子星座”。
更可贵的是,王船山的思想和精神与历史进步同行,与时代和谐共振。船山思想影响和启迪了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代人,激励着他们“改造中国与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
今年是王船山诞辰396周年,衡阳县正式启动纪念王船山诞辰400周年筹备工作,以进一步挖掘其优秀学术思想,继承发扬其兼收并蓄、勇于创新的精神,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
8月中旬,记者来到衡阳县,走访其故居,采访相关人士,实地了解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王船山。
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
王船山晚年隐居湘西草堂,湘西草堂也成了一个令人向往和景仰的地方。
8月中旬,衡阳县举办第二届船山文化夏令营,记者随之来到位于衡阳县曲兰镇的湘西草堂,用心聆听历史久远的回响,感受文明圣灯的光辉。
湘西草堂是典型的湘南乡间民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76平方米,一进三间,分楼上楼下,顶层盖着小青瓦,门前有一个小禾场,周围树木绿荫如盖、生机勃勃。
据史料记载,湘西草堂始建于康熙14年(1675年),起初为3间茅草屋。王船山自题联云:“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船山先生在此居住17年,发愤著述,终老于斯,故又称之为王船山故居。几度沧桑,几经修复,变成今日模样。陶澍、李达、章士钊、张岱年、任继愈、方克等先后赴草堂参观凭吊,题辞赋诗,留下大批墨宝。
从门额所悬赵朴初题写的“湘西草堂”匾额下迈进门槛,一股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鼻而来。堂屋正中挂着王船山的坐像,他面容清癯,长袍披身,气宇轩昂;两边挂着其自撰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像下面分别挂放着清代两江总督陶澍题写的巨幅金匾:“岳衡仰止”。厅堂两侧墙上挂着清代名人题写的楹联,颂扬王船山一生的学术成就和高风亮节。堂屋两侧是厢房,左为居室,陈列着王船山的床铺、被席、雨伞、木屐、七弦琴等复制品;右为书房,陈列着王船山的部分著作,还有当代著名书画家撰写的条屏、楹联。睹物思人,这些陈列物勾起人们对王船山的追忆。
王船山(1619-1692),本名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其特立独行的言行举止至今为当地人津津乐道。邻居举办葬礼搞迷信活动,他撑着雨伞穿着木屐赶去砸场子。吴三桂在衡阳称帝时,曾派人让他写《劝进表》,他大骂不止。清朝采取怀柔政策试图笼络他,让他当官,他严词拒绝,并写出“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的对联表明心迹。不管晴天还是下雨,他都打一把油纸伞、穿一双木屐,用他的话说:“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踩清朝地!”
船山,山之岑有石如船,顽石也
王船山一生都保持着这种性格:不信封建迷信,不与当朝妥协,不向任何势力低头。他如同湘西草堂后面那座石船山——刚烈、倔强、勇于抗争。正因为如此,他称自己为船山。“船山,山之岑有石如船,顽石也,而以之名。”敦实厚重、棱角分明,融入湖湘文化血脉的人多具这种气质。
王船山对清朝怀有刻骨仇恨,他的祖上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立过功,先祖王成又曾跟随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封到衡州(衡阳的古称)做衡州卫指挥同知。衡阳市区的王衙坪是王船山的出生地,但遗憾的是,在他出生前,曾在衡州显赫一时的王氏家族,已经失去世代相袭的官位,成了弃武从文的读书人。王船山是个读书神童,7岁就把《十三经》背得滚瓜烂熟,14岁就成了秀才。1642年,王船山与哥哥到武昌参加科举考试,并中举,在衡阳曾轰动一时。
就在王船山意气风发准备进京赶考时,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进京的路不通,到处是农民起义军,他入仕的梦想由此破灭。
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控制了衡阳,抓了王船山的父亲,王船山日夜兼程赶回衡阳,设法救出父亲后,全家离开了居住了十几代的王衙坪,开始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就在这时,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消息传来,王家所仰赖的明王朝彻底覆灭了。
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年),王船山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因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藏身瑶洞,伏处大山。仕途的绝望、亲人的离去、政治的失意,王船山的梦一次又一次破灭了,国仇家恨让他极为痛苦,写作成了他表达内心的唯一方式。
为了远离战争,王船山假扮成瑶族人,改名换姓隐居在王氏宗祠的阁楼上,很少下楼。但他视野非常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通。
经过多年躲藏,王船山最后定居在现在的湘西草堂。他目睹山河破碎,深感凭着一介书生的数根傲骨难以支撑起一个倾覆的王朝,悲愤中他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文化。一个国家虽然灭亡了,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将薪火相传,绵绵不绝。他化心为笔,凝血为墨,在深入研究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广涉经、史、子、集各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集大成的批判清理和总结创新,写下了《宋论》、《周易内传》、《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老子衍》、《庄子通》等辉煌巨著,共计320余卷逾1000万字,涉及哲学、历史、伦理、经济、军事、宗教、美学等诸多领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船山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其学术研究至今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
开六经之生面,启来学之军思
徜徉在湘西草堂,院内茂林修竹,浓阴蔽日。右侧有一古藤盘旋,枝条蜿蜒交错,状若游龙,俗称“藤龙”,相传为王船山亲手所栽。左前方近100米处有一株枫树,其干粗大而弯曲,昂首跃前,形若骏马,名“枫马”,相传王船山生前常在此读书。“枫马”、“藤龙”奇状异貌,生机盎然,被中外游客誉为草堂“奇观”。草木无情,枫藤仍在,而船山已在大罗山长眠了396载。圣哲的肉体也许早已从物质世界消失了,圣哲的魂灵却凝固成一种文化的意象,成为文化延续的一道永远的风景。
王船山学问渊博,精于经史文哲。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又以“姻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由“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又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养其习于蒙童”。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观点。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
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墨迹传世稀少。《大云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
清代的思想,是对历代思想的一次大综合。清代学者们对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但他们为时代和知识所限,除掉经籍考证与训诂一途外,绝少能把历代思想发扬光大。在发扬光大方面,王船山最为博大精深,却及身而绝,没有传人。
王船山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读通鉴论》有三十卷,《宋论》有十五卷。王船山的儿子王敔在《姜斋公行述》中说,王船山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由此可看出,这些著述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作为清初三大师之一,王船山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哲学领域。他在哲学上的造诣极为精深绵密,不但能批判地继承前人学说中合理的部分加以发展,且善于也勇于创新;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极富战斗的批判精神,他对中国两千年来各种唯心主义的思潮如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佛教哲学等,进行了总结式清算,以深入批判和揭露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基础,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王船山的这一体系堪称前无古人,达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高峰,在世界唯物主义哲学流派中也居于领先地位。
世臣乔木千年屋,南国儒林第一人
走过阡陌,踏着船山先生当年走过的足迹,记者来到了大罗山上的船山墓庐。墓围呈椭圆形,青石砌筑,内并列三冢,正面镌“伟大思想家王而农先生之墓”,墓围石柱上镌联“自抱孤忠悲越石,群推正学接横渠”、“前朝干净土,高洁大罗山”、“世臣乔木千年屋,南国儒林第一人”。墓区内遍植樟树松柏,蔽日遮天,清幽静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座墓中间埋葬的是王船山,两旁埋葬的则分别是他的妻子和二儿媳。这在300多年前,无疑是大逆不道、惊世骇俗的做法。
墓地离湘西草堂约5公里。王船山的墓葬形制让很多人猜测,他与自己的年轻貌美的儿媳妇之间是不是有着某种秘不可宣的关系,即《红楼梦》中所说的“趴灰”?
王船山提出了人欲思想,提倡满足人合理、正常的欲求。以人欲解放人性,冲破传统。据说,王船山晚年一直与二儿子王郚、二儿媳妇生活在一起。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没有与儿子葬在一块,而是与自己的儿媳妇葬于一处。
作为一位超越时代的思想家,王船山也许早已超越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他把满腔的热情化为笔下的文字,孤灯长夜,日复一日地写作。然而,饱经战乱的家乡人不仅遭遇着兵荒马乱的惊恐,还要应对层出不穷的水灾与旱灾,为了生存,他们已经精疲力竭,无法理解王船山为何不去做官,为何每天在这里写作?
没有知音,没有理解,王船山只能一个人在草堂周围行走,孤单而凄凉。
有时,他会不顾劳累,从偏僻的湘西草堂赶到旧居旁的回雁峰。他希望自己像大雁一样展翅高飞,却始终没有飞起来。
王船山在回雁峰仰天长叹,世界之大,却再无知音啊。
一次从回雁峰返回湘西草堂途中,王船山借宿在小云山一户人家,与男主人刘保鲁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后来,刘保鲁提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船山的儿子。
王船山著作第一次大规模出版,是清同治年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所刊。曾氏兄弟非常崇拜他,将王船山思想第一次在民间大规模传播,而出版的书稿就是王船山的儿媳妇保留下来的。
晚年的王船山,生活颇为窘迫,贫无书籍纸笔,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尽管儿媳妇刘氏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公公著作中的含义,但她知道那些书稿含着老人太多的心血,她不仅抄录了王船山的很多著作,并且保存了大部分手稿。正是她的细心保存,才让后人得以知晓王船山思想的全貌。
昏黄的油灯下,常常是刘氏一边抄写,一边与王船山探讨一些句子。有时,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还会尖锐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一个荒野之地,能有这样一个知音,让船山老人颇感欣慰。
至此,记者恍然大悟,陪葬在王船山两侧的,一位是他的生活伴侣,一位则是他的精神知音。
一个曾经不被人理解的老人,一个几十年特立独行的怪人,他的思想终于在几个世纪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偏远的大罗山依然宁静,几百年来风云变幻,老人始终安之若素地沉睡在两位亲人中间,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
王船山是湖湘文化的泰斗,被誉为“南国儒林第一人”。他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不但流淌在湖湘文化的血液里,而且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一抹瑰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