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气壮山河 > 正文
用我一湘壮河山 抗日战争与湖南
2015-08-15 09:44:4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文韬] [责编:李 慧] 字体:【

用我一湘壮河山

——抗日战争与湖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芷江受降旧址和纪念馆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城边的七里桥村。这里原是中华民国空军司令部。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国民政府在此举行受降仪式。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建于1946年2月。

湖南日报记者 张目 摄

松柏掩映中的南岳忠烈祠是一座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的宏伟陵墓,于1938年筹建,1942年落成,是我国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 文丽贵 摄

常德抗日烈士公墓建于1944年,是为纪念常德会战中壮烈牺牲的将士而建。陈旭昶 摄

2014年9月3日,南县厂窖镇“厂窖惨案” 纪念碑前,参观的人川流不息。

宁党保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刘文韬

一、历史,必须被永远铭记。

8月的芷江,天空一如大海般蔚蓝。

位于七里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血”字造型的受降纪念坊,历经风雨,在阳光下巍然耸立。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70年前的8月,这里作为近代以来第一次由侵略者向中国乞降洽谈的地方,见证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

青砖水泥构筑的牌坊,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和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

二、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无论是因接受日军乞降的“受降纪念城”芷江,还是进行过3次大会战的“抗战文化城”长沙,无论是因顽强阻击日军而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的常德,还是创造抗战期间坚守一座城市时间最长奇迹的“抗战纪念城”衡阳,开展过轰轰烈烈抗日救亡运动的湖南,每一寸土地都书写了军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抗击外侮的悲壮历史。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8年抗战,湖南军民以心忧天下、众志成城、百折不挠、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筑起道道铜墙铁壁,成功挫败了日军迅速占领湖南、彻底“解决中国事变”的作战计划,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持久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推动胜利的天平最终向正义倾斜。

三、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但血火淬炼的民族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衡山,五岳独秀。“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遗址,历经岁月洗礼,满面风霜。

1939年初至1940年初,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3000余名干部在这里受训,随后成为抗日游击斗争的骨干。

南岳游干班,是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缩影。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毅然吹响了抗击外敌的第一声号角,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湘鄂赣、湘赣、湘粤赣和湘南地区的山岳丛林,数千名红军游击队将士,捐弃前嫌,换上新四军军服,开赴抗日前线,与国民党军队并肩战斗;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八路军南下支队先后在湖南境内创建了数个抗日根据地,有力打击和牵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今天繁华的长沙蔡锷路上,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徐祠巷。

小巷深处,一座祠堂格局的院落静静矗立。相比周边的高楼大厦,这里显得格外质朴和静谧。然而,在7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却一度是抗日救亡运动的“洼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湘籍共产党人徐特立、王凌波的领导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与当时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共湖南省工委相互配合,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把最广泛的力量凝聚在抗日救亡的大旗之下,使湖南形成了国共两党以及各阶层同仇敌忾、团结合作、奋勇抗日的局面。

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领导人,武汉失守后,周恩来、叶剑英以八路军驻湘代表的名义,致信香港《救国时报》,希望其动员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战争。

这封信在海内外侨胞中产生强烈反响。祖籍平江的菲律宾华侨商会会长陈道贞在全菲华侨中掀起救国捐献热潮,并组织汽车和军乐队,远渡重洋到新四军军部慰问,还与著名侨领庄希泉一道西渡美洲,发动世界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抗战。

四、民族的觉醒,往往从文化觉醒开始;民族的团结,更离不开文化的凝聚。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在那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的苦难岁月,伟大的抗战文化从灵魂深处唤醒了民族自觉,重振了民族精神,为中华优秀儿女奋起抗争、顽强拼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

七七事变后,特别是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失陷后,一批学校和文化机关纷纷南迁长沙,一批著名进步文化人士随之来到长沙,吕振羽、翦伯赞、田汉、张天翼、廖沫沙等湘籍文化人士也先后回到了长沙。这些文化人士与原来在长沙的文教界人士相汇合,形成了以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为骨干,广泛团结爱国人士的文化队伍。

“文化救亡一时风起云涌,成为当时湖南乃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一大亮点,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文珍长期关注这段历史。

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等文化团体纷纷建立;《观察日报》、《抗战日报》、《中苏》半月刊等一批抗日救亡报刊先后问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戏剧、歌咏活动盛况空前;抗日的街头诗、街头宣传画、街头展览等,更是遍及城乡。

湖南抗战文化的一声声怒吼,逐渐辐射全国,澎湃起每一个中国人的家仇国恨,唤醒起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达到空前的团结一致。

1937年9月19日《大公报》载文说: “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五、“仰天喷出腔中血,化作长虹亘碧霄”。忠勇倔强、激昂慷慨、卓励敢死的湖湘精神,在强敌入侵之际喷涌勃发,有力粉碎了侵略者的痴心妄想。

“德山有个老码头,老码头到孤峰岭,不到1公里,我们就牺牲了1400人……”忆起当年的场景,现居常德的93岁抗战老兵吴淞依然难抑心中的激动。

老人曾参加过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等多场战斗。常德保卫战中,他所在的营仅3人幸存。

老人的抗战经历,是三湘子弟以身许国、血荐轩辕的真实缩影。

8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血。

抗战8年,只有3000万人的湖南,共征募兵员210万人,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并先后有10余万人为国捐躯。

早在七七事变前后,湖南便抽调8万湘军,开赴江浙支援上海抗战,成为全国投入部队最早、投入兵力最多、作战最勇敢的省份之一。

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湖南由初期的大后方成为正面战场的最前线,担负起正面防御主战场的重任。

数十万湖湘子弟就地补入第九战区部队。湖南人坚韧的“犟”劲,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又一次展露无余。

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湘西会战。全国抗战正面战场的22次会战,湖南境内多达6次。日军投入兵力80多万人次,伤亡20多万;中国参战部队近200万人次,伤亡达30多万……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超出任何省份。

在湖南人民的有力支持下,中国将士浴血奋战,死死克制住了日军的凶顽,使湖南正面战场的抗战,成为一首声震全国乃至世界的慷慨悲歌。

第一次长沙会战,迫使日军自七七事变以来第一次放弃攻占的地区,退守战前原有阵地,从而粉碎了日军迅速结束中国战争的梦想,也使西方各国认识到中国战场的极端重要性,开始增加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第二、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抗击了日军的反复进攻,迫使日军原路退回。当时因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而郁闷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闻知大为振奋:“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

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历时55天的湘西会战中,中国军队毙伤日军2.4万多人,中国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六、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是胜利之本。

民族存亡之际,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农民放下了锄头,工人放下了铁锤,学生放下了书本……不分阶级、阶层、党派、信仰,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燃起了抗击侵略的熊熊烈火,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祁东县白地市中心小学女教师周咏南,不仅号召学生共赴国难,而且带领独子黄天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校第十六期,母亲分在女生总队,学习战场救护,儿子分在第二总队,学习步兵。一年之后,母子一同奔赴抗日前线。周咏南后来担任第44军女兵连上尉连长,率部参加了常德会战,英勇抗击来犯之敌。

1938年7月,湖南各抗日团体和各界民众开展抗战周年纪念献金活动。在长沙的献金现场,一位人力车夫揭开车座木盖,倾其所有的钞票铜板,尽数投入捐献箱。短短几天,全省收到献金297757元。

为加强西南军事运输,保证前线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修建湘桂铁路。从1937年9月开始,湘南一带民工15000人,配合粤汉铁路技工和沿线各路民工,冒着严寒酷暑,使用畚箕、锄头等简陋的工具,在一年之内筑成906.59公里的湘桂铁路,于1938年9月27日全线通车,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第一次长沙会战后,田汉来到湘北各部队和民间搜集材料,创作了一部反映长沙会战的剧本。剧中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日军入侵长沙金井影珠山下开物学校时,抓住了3名小学生。日寇拿出汪精卫的照片问他们是否认识,学生们说:“这是汉奸汪精卫。”日寇打他们的嘴巴,要他们承认是领袖,向他敬礼。3名学生宁死不屈,最后被残忍杀害。

这是怎样的一种气节?田汉评价说,在民族危难的时候,这种“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不可侵犯的志节,是一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高贵的品质”。有这样的小学生,湖南不会亡,中国更不会亡。

七、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锻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湖南军民在抗战中的杰出表现,集中彰显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

九一八事变后,湖南掀起的持久、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为正面作战和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了思想、组织和群众基础;全面抗战中,湖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参加神圣的抗日救国战争,协同国民革命军进行6次正面会战和数千次敌后游击战争,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全国抗战以有力的支援,为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用我一湘壮河山!湖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谱写了抗日御侮的壮丽篇章,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光辉史册。

湖南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2014年8月,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其中湖南省有6处。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常德市武陵区青年路)

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和纪念馆(益阳市南县厂窖镇)

衡阳抗战纪念城(衡阳市雁峰区岳屏公园)

南岳忠烈祠(衡阳市南岳区衡山香炉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芷江受降旧址和纪念馆(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七里桥村)

飞虎队纪念馆(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机场东)

列入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的湖南抗日

阵亡将士纪念建筑物名录

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长沙岳麓山)

麓山忠烈祠(湖南师范大学赫石坡)

抗日阵亡将士崇烈亭(长沙天心阁)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坊(常德)

纪念陆军七十四军段家湾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慈利零阳镇)

南岳忠烈祠抗日阵亡烈士总神位(南岳衡山)

衡阳抗战纪念城(衡阳岳屏山)

抗战纪念方尖碑(浏阳一中)

湘西会战抗日阵亡将士墓(隆回县桃坪)

厂窖惨案民族教育展览馆(南县)

杜家山抗日将士阵亡纪念塔(宁乡)

湘西会战邵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邵阳市中山公园六岭山)

第四方面军湘西会战抗日阵亡将士墓(洞口县)

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江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洞口县江口镇)

长沙会战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湘潭市学坪街)

抗敌伤亡荣誉将士公墓(新化县)

湘西会战龙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龙潭抗战遗址(溆浦县雪峰山龙潭旅游区)

第十八军第十一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坊(溆浦县山门镇)

三战三捷摩崖石刻(岳阳县大云山黄梁伞峰)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抗日阵亡此土忠烈将士墓(株洲流芳园)

(本文相关史料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