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北塔之北
2015-08-14 11:07:5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跃东] [责编:彭彭] 字体:【

北塔之北

《运送军粮》 康移风

□邓跃东

伫立资江南岸,我曾无数次眺望过对岸的北塔,却一直没有走近过。夏日的一个午后,我走过资江大桥,来到了北塔底下。北塔建于明万历元年,以培风水、振人文而立,因处资、邵两水汇合处之北而得名。我围着塔基走动,对岸是一座嶙峋高石,悬空于水上,石上建有“双清亭”,亭边有庙宇,古人一句“云带钟声穿林去,月移塔影过江来”,极尽意境妙味。塔的东边是洄弯而去的资水,江面开阔,帆影点点。走到塔的北面,却看到一座二层小楼,土色墙、青黑瓦,楼房离塔只有四十来米,该是管理单位的公寓吧,走近一看墙牌,惊得我合不拢嘴——廖耀湘公馆。

怎会在此邂逅一代名将?一直为同是乡人而亢奋,想不到这一刻竟踩到了他的脚印!我禁不住寻思,要说廖公这个人,总脱不了“高高低低”的生命缩影!

第一次离开故乡邵阳,他才14岁,考上了长沙的岳云中学。廖耀湘字建楚,喻指“建楚之才,名耀三湘”。他19岁报考黄埔军校,因缺少路费错过报名,第二年再次报考,录入黄埔六期。毕业时,北伐已经结束,他参加了1930年国民政府的赴法留学考试,1000人报考,录40人,他成绩排名第三,但被刷了下来,原因是个子太矮,仅一米六。一气之下,他直接找到蒋介石,大呼录取不公,认为选才不是选女婿,不能以身高为重,拿破仑个子矮照样能打胜仗。蒋介石十分欣赏他的勇气,特批他出国留学,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

难以想象,敢跟蒋介石论理的青年学生就出自脚下的这块土地,他矮小的身材,展现的是志气的高远。

学习现代军事归来,抗战全面爆发,廖耀湘初试锋芒,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后组建第一支机械化军队200师。在昆仑关战役中,这个矮个子副师长作为前敌指挥官,战术灵活,身先士卒,歼敌五千多人,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此役打出了民族气节,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才能,一时名扬国内。

廖耀湘出身寒微,无后台支撑,惟有锻铸武略之高。他后来的参谋长舒适存说:“廖氏秉性骨梗,不谙世故,酒食征逐,更是外行,惟一嗜好,就是训练,每逢军队驻定,即亲率连、排、班长,从事实战演习,亲身示范,一丝不苟。”

廖耀湘说:既是军人,家国在胸,浴血卫戍,功勋建树全在一腔热血。后来,远征缅甸,他领命率队,死拼硬打,扭转抗战局势,赢得盟军的钦佩和嘉奖。滇西抗战、雪峰山战役最后一道防线等重要的战略部署上,蒋介石屡屡倚重当年差点错失的这位矮个子。他则一次次用硬气换来了民族尊严,人们看到的,是他高大的身影。不仅如此,这个矮个子还以他的英才气质,赢得了长沙望族黄氏一门的高看,与黄兴侄女黄淑兰结为伉俪。

我在小楼前徘徊着,附近一个年逾八十的老汉走了过来主动打招呼:廖耀湘从这个地方读书出去的,是个英雄啊!我问他:你怎么知道他是个英雄?老人说:“他打败过日本鬼子,对国家有功,对老百姓有利,还当了解放军的教官,人民政府给他修了公馆!”

也只能是廖耀湘的德与才,让他的形象再次高大起来。辽沈战役后,廖耀湘的声名一落千丈,人们只知道他是败军之将,实际上,兵败翌日,他曾决心自杀,无奈弹尽粮绝,转想上吊,找到一棵大树却找不到绳索,后被追兵拦截,不待审讯,他便亮明身份,央请一死。1951年,刘伯承在南京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并出任院长,他向中央提出让廖耀湘教课,但廖耀湘却无此意,他说败军之将怎能教常胜之师。刘伯承安排专人向他传递用意:不是个人请你授课,而是国家需要你教课,报国图强,各尽所能。廖耀湘想不到,在中共眼里他仍是一个于国有用之人。于是答应前往。

直至今天,廖耀湘也是以一个硬扎军人的形象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根本原因,是他曾有益于社稷人民。廖耀湘性格耿直,语无遮掩,“文革”自然受到冲击,因心脏病而殁。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对他进行悼念,公开肯定他的抗战功绩,骨灰迁入八宝山。

因此,眼前这座由家乡邵阳市人民政府在2004年修复的公馆,也是自然而然了。可我仍惊叹公馆怎就建在了北塔的旁边,一高一低,巧合妥帖,恰是一个人的敦实身躯和凌云气概。

离开塔楼,转身凝望资江,长空浩渺,水天一色,融会千年的云天气象、大地灵韵,顷刻入怀,心胸顿时开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