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慢牛人生【沈念】
2015-07-04 10:09:57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图/张杨

阎 真

阎真,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小说《沧浪之水》获《当代》文学年度奖和毛泽东文学奖,《活着之上》获首届路遥文学奖。

□沈念

当有人细掰着聂致远的那些精神特质,拿着它们与作者的日常行径比较时,我不知道阎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感受。对于每一部作品都会引来热议的他,那些主人公的困惑、愤怒、妥协和挣扎,是否折磨过他;那些主人公的正直、韧劲、坚守和追求,也是否同样激励过他。

十几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阎真给我写过一个短评。那时我还是刚出茅庐的一个文学爱好者,这是我和阎真的第一次纸上“谋面”。凭借这一机缘,见面后有了熟识之感,也多了深入交流的那种自然、亲切。

直到今天,在我的脑海里,阎真仿佛一成未变的模样。黑框近视眼镜,肩背微驼,衣着平常,说话不绕弯子,行踪来去匆匆。这不像一个做派优雅的著名教授,更不像一个声名鼎沸的炙手作家,总之他身上看不出傲慢轻怠、装腔作势,更多传递给外界的是低调羞怯。极易让人联想起那些他笔下的人物,有一种低到尘埃下去的姿态,这些知识分子形象,本质是他心灵底色的折射。这大概就是阎真给许多人留下“人如其名、文如其人”印象的渊源所在吧。

世态炎凉,光怪陆离,物欲膨胀,这个模糊的世界,正在教育人们如何学会迎合、变通,学会隐藏、迂回,相反被著名评论家贺绍俊概括的阎真的“真诚、真实、天真”愈发显得难能可贵。去年我调到省作协创研室工作后参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召开阎真新作《活着之上》的审读会。听说他的初稿完成后,省作协领导就提出邀请专家“会诊”,但他是一个怕添麻烦的人,思想工作几经反复才做通。审读会报到那天,他看到安排一个单间,立马提出大可不必多添花费,可以跟工作人员一起合住标间。后来到北京召开研讨会,他也是愧疚之情溢于言表。这不是表演出来的,这种自然流露的愧疚,极易让人想到池大为、聂致远等的“纠结”,说到底这也都缘于他的善良。

几个月前参加湘西采风,结束前一晚大家停留吉首,阎真感觉这个夜晚过于空白,也不愿麻烦工作人员,就悄悄一个人去火车站买票赶回长沙。时至半夜,我突然想起也不知他走成没有,遂短信过去,他回复:“刚到怀化,没有卧铺,呜。”这个“书呆子”也不知去跟列车员套套近乎,说不定遇上个“真”粉丝,但最终他是坐了一夜硬座回的家。

有的作家风格变异快,但阎真是多年来始终把创作植根最熟悉的生活领域的少数。上世纪90年代他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曾在天涯》之后,以时隔几年的速度,相继推出《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活着之上》,这样的“慢”让人结舌,以致李敬泽笑曰:再等阎真新作可能要8年。一个在市场和读者群中“一呼万应”的成熟作家,完全可以快马加鞭,把口袋装得更沉一些,但他选择了背道而驰。“慢”的背后,是他耐得住寂寞,是他为每一部作品所做的上千条笔记,是他坚持的经典化个性化写作。这岂能不值得当下一些以“快枪手”自居的青年作家省思和学习?

如果把阎真的写作比喻成蜗牛爬行,人们习惯忽视这样的攀爬,可一不留神,又会惊讶地发现,他爬到了那么高的位置,我们只能仰视。阎真用他的纠结、慢和坚持,向世人证明“慢牛人生”之路,依然可以走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