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气壮山河 > 正文
母子从军赴国难 追记抗战老兵周咏南、黄天
2015-07-04 09:19:3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邹仪] [责编:李 慧] 字体:【

母子从军赴国难

——追记抗战老兵周咏南、黄天

周咏南晚年照片︵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资料照片

黄天晚年照片︵摄于一九七九年︶︒资料照片

抗战漫画之四。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邹 仪

通讯员 何 顺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作出的英明论断。

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全民参战相对应的是,“国统区”的人民群众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紧要关头,舍生忘死、趋危舍安,义无反顾地走向抗日战场。在湖南,“母子从军”就是这当中突出事例。

2015夏初,湖南日报记者来到祁阳县城一个小巷里,见到了“母子从军”的后代之一黄雷。谈起奶奶周咏南和父亲黄天同上战场赴国难一事,他感慨万分:“家族荣耀,民族之幸!”

1、“日寇并没有规定,不准屠杀寡妇孤儿”

黄雷告诉记者,他奶奶周咏南,号秋琼,是祁东县(1952年从祁阳县析出)白地市区万福岭乡元木冲人。出身名门,“不仅爱武,亦爱学文”。5岁时,和兄弟们随名师学武,“至11岁时,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三五人围攻,她也不在话下”。“9岁能写短文,11岁能吟诗答对,且爱好音乐、绘画,写得一手颜体字”,还著有《孤灯诗稿》。19岁结婚,20岁生子,21岁丧夫。丈夫逝世时,儿子黄天才9个月大。本来,周咏南可能就这样和孩子相依为命,熬过贫困、寂寞的一段,在孩子长成后做奶奶,享受人间天伦之乐。可她凭着对生活的向往,继续深造,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1937年,七七事变让她生活的轨道转了一个弯。全民抗战爆发,周咏南心情很不平静。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难民拥入祁阳。眼见无数的孤儿寡母,背井离乡,俱是日寇造成,想到自已经历的坎坷和痛苦,联想到战时寡妇孤儿还在不断地增加,《流亡曲》中“百万荣华,一刹化为灰烬,无限欢笑,转眼变成凄凉”的情景,她的心碎了,认为日寇不灭,难以为家,遂立志投笔从戎,并号召学生共赴国难。

这年冬天,儿子黄天高中毕业,周咏南突然取消了为他完婚的计划。这让儿子很是吃惊:“难道母亲不想养孙继承香火,她自己不想弄孙自乐?”

周咏南接着告诉儿子,也不能去考大学,母子一起报考军校!儿子说:“国家规定,独子不得从军。”她十分严肃说:“日寇并没有规定,不准屠杀寡妇孤儿!”这让儿子无言以对。

2、“您忍心拒我于报国门外吗”

1938年冬,母子双双报考黄埔军校。报名时,衡阳招生处负责人田指导员对周咏南说:“你年纪已39岁,超过年龄太多,不能报考。”周咏南含着眼泪指着儿子说:“他是我的独生孤子,9个月失去了父亲,我吃尽千辛万苦,把他拉大成人,难道我舍得把他送到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去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教员,应以身作则。今送子参军,我亦决心以身许国,报名投考,共赴国难,您忍心拒我于报国门外吗?”田指导员被感动了。

母子双双被录取。在分队时,儿子分在十六期二总队,受训地点在四川铜梁,学步科;周咏南分在十六期女生总队,受训地点在江西雩都,学战场救护。在学习期间,周咏南还曾三次夺得劈刺冠军。

1940年1月,母子同时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校方嘉奖周咏南:“母子从军同学,共赴国难,夙世楷模,殊堪嘉奖。”《救国日报》亦以《母子从军抗日》为题,作了报道,号召全国人民,要像周咏南哪样爱国,寡母孤儿,同时从军抗日。

周咏南的后人还告诉记者,周咏南本有武功,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到毕业时又练成了“双枪将”,且枪法精准。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第九战区湖南前线的五十三军,任该军政治部中尉干事,驻守津市;儿子分在第六战区,驻湖北恩施。周咏南在五十三军时,不愿在办公室工作,要求下连队,上战场,并向该军政治部主任提出,把随军家属组成女兵参加抗日,以减轻部队拖累,并广收流亡女青年共同卫国。这项建议,深得军长嘉许,并交付实施。

1943年元月,女兵连正式成立,直属军部,任命周咏南为连长,从事军事训练。

3、“横枕沙场骷髅眠”

1943年冬天,常德会战爆发。会战前,黄天在湖北前线,收到母亲的来信:“吾儿悉知,常德战事,一触即发,尔我母子,既以身许国,勿以安危系念,母如马革裹尸,志所愿也,希继承吾保国之志,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所愿也。”

在会战中,周咏南率女兵连参加了津市保卫战。在战斗中,表现得镇定自若,顽强英勇,敢与敌人正面交锋。在激战中,周咏南腿负重伤,却仍然指挥女兵抗击日军。后被抢救,送一二九兵站医治。

周咏南在作战间隙中,常以诗自励,兼励所属女生。其中一首是:

“胡马纵横澧水边,倭头未尽懒升天。

昨宵又得从军乐,横枕沙场骷髅眠。”

1944年,周咏南伤愈后,调任一二九兵站医院新闻室少校主任,从事伤兵的安慰工作。

4、“急速回家,不要参加内战”

1945年,日军投降。周咏南认为报国之志已偿,便毅然提出解甲归教的要求,在家乡启蒙后代。1945年10月,周咏南受校长张雨生的聘请,仍执教于白地市中心小学。

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周咏南对此极为不满。当时,儿子在部队走得很顺,先后担任了连长、代营长,在湖北的房县、均县一带,同共产党军队作战。周咏南函电再三,令儿子急速回家,不要参加内战。可黄天那时觉得自己在军界发展前途看好,也就没有听从母命。1947年7月,周咏南带着儿媳、孙子赶到湖北广水,又哭又诉,要儿子回家,并向部队长哭诉自己守节抚孤的痛苦经历。部队长只好令黄天送母亲到汉口。到汉口后,周咏南又一次强迫儿子回家,可黄天还是返回了部队。一直到1949年1月,黄天随部队在北平起义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周咏南脸上才开始出现笑容。

黄雷还告诉记者,他父亲1952年转业到祁阳县水利局工作,于上个世纪90年代告别人世。他奶奶一直执教于祁东县白地市中心小学,直至上个世纪60年代去世。

5、“马革裹尸,我也愿意”

周咏南“母子从军”,只是湖南人舍身为国的典型事例。

在湖南,有许多书生从戎的故事。李无忮“不惧轰炸毅然从军”。那是日军第一次轰炸长沙后不久,身为第一师范学生的他,认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投考了前来学校招生的西北军官训练班。被录取后受训几个月,走上了抗日前线。贺新民,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毕业后奔赴滇西部队,后来进入中国远征军,率部参加收复腾冲、龙陵的战斗,解放战争中率部在西北起义,加入解放军。易庆明,本在中学读书,借盖了父亲的章子办了退学手续,走向抗日战场。临别,他对父亲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20岁,正是报效国家的时候,不然就要当亡国奴了。上海800将士,死的师长、团长都有。马革裹尸,我也愿意。”在1940年的宜昌战役中,他带着30多人的敢死队夺回南津关阵地,立下战功。这样的热血青年,我们还可以点出许多名字,王光亚、黄福荫、彭中志、谭昆山、湛仲英、刘超波……

【链接】

湖南向抗战输送了200万兵员

曾任过省参事室副主任、省政协副秘书长的蔡杞材,抗战期间一直在湖南军管区系统任职。这个系统的任务就是征兵。他提供的材料说:“就全国来说,湖南是全国征募兵最多的省份。”“湖南每年征兵人数不一,随着抗战的发展变化逐年增加,配额由10万余人至20万人不等。所征新兵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因而又允许各部队呈请中央批准和省军管区司令部同意,自行招募。从1937年至1945年,征集的兵员176万多人,招募的兵员25万余人。合计超出200万人。除了每年一次总配额外,还另有这样或那样名目的临时配额增加。所谓‘无湘不成军’,湖南人当兵是早负盛名的。湖南人当军官的也比较多,湖南的部队长都喜欢湖南兵。因此,各部队长报请中央来湖南招募新兵的就多了。”

这200万兵员中,有周咏南母子这样主动勇赴国难的,更多的是征募的壮丁。壮丁中,虽然一些人对上战场有着恐惧,但他们终究上了战场。正如一个抗战老兵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的:“虽然当时自己只有十几岁,但已经明白‘国之不存,民将焉附’的道理。”他也就勇敢地走上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