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当代“天问”:父老乡亲哪里去了【卢世龙】
2015-07-03 09:21:41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当代“天问”:父老乡亲哪里去了

□卢世龙

刘鸿伏新书《父老乡亲哪里去了》(广东人民出版社),是一部记录当代中国乡村形态以及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散文力作。从上世纪90年代初始,他就敏锐意识到,不少农民疲惫地漂泊在城市与乡土之间,以候鸟方式求得生存。二十多年以来,他的足迹遍及南方和北方的乡村,深入过许多村舍,并当过一年农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长期的亲历亲为与观察,给了他常人难以企及的觉悟。这种觉悟,只关乎民生。因此,刘鸿伏在写作本书的时候,真实触摸到了当代乡土生存的本质,也真正触摸到了现代乡村嬗变的准确脉动。

他的这本以全方位写照乡间卑微人物生存状态与农村大事件的心血之作,以其一贯的极具张力的散文笔法,叙写乡土世象与生相,观照人的生命与家园的未来,全书由几十篇散文组成,而读起来却浑然一体。

乡村——田园、板桥、池塘、炊烟、古树、院落、以及鸡鸣、鸟语、月色……这就是刘鸿伏的故乡。准确地说,他,曾经也是父老乡亲中的一员。刘鸿伏的父亲,就是集体生产劳动之余,起早贪黑地耕种不多的自留地和菜园子,送出了三名荣耀乡里的大学生。那时的乡村,舍得流下多少汗水,就能播种多少希望。

可而今,此般情况不复存在。种田已经养不活自己,更不要说养活家人。更何况,各种农资、农具还在连年涨价;各类农器具折损,连同自己投工等费用还未算上……种田乌云笼罩心头,他们望田生畏。在迷茫与苦痛、失望与不舍中,不得不远走他乡,寻找生存路径。

刘鸿伏在展示他们迷失后的无奈与挣扎过程中,更展示生命的强韧和苍凉。父老乡亲生活、生存的种种情状,处处深蕴苦难。令人读得心口堵塞,几欲扶案长啸。本书的殊妙,往往是心绪未平之时,就已产生丰富联想。

父老乡亲们决然放弃熟悉的农耕,而变身候鸟,却只能迷茫当然也是无奈地飞进陌生天地。他们既不能预知前方的风雨,更无法预测前途有多漫长。也许,飞到哪算哪,便是他们赖以放飞的理由。村子里的中、青年人基本上都出去了。他们中有些人转走了户籍,当然就再也懒得回来;有些人既未转户,每年就还回来待几天;可有些人既未转走户籍,却始终也不见回来。如《每个人都会消失》。

如此这般,更有尘封《秘账》点点滴滴记着。

而他们的家园,“许多房子瓦楞上长满野草,门窗紧闭或倒塌。屋外台阶上长些矮小的灌木,爬满藤萝”。然后,那些老房子坍为断垣残壁,檐头任杂草吞噬。留下的老人与小孩,生活在荒芜没有生气的空荡村子里,要面对无法想象的困难和危险,面对拆迁、污染、塌陷以及各种矛盾和冲突,面对生老病死,以及许多许多原本不该面对的东西,他们无能为力。他们的情感,也会随田地或河港一道走向荒芜或淤塞……

还没有一本书能够将乡土的现状与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写得如此令人沉痛,如此真实,如此震撼心灵。或者说,这部书只能慢慢品读,才会接近作者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