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为历史存正气 为世人弘美德
2015-06-18 11:43:5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浩明] [责编:彭彭] 字体:【

为历史存正气

为世人弘美德

□唐浩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真爱和欢迎。”

这段话说得很准确,很深刻。我想就这一方面谈点体会。

历史有正气,人世有美德。这正气与美德,是人类文明中最值得珍惜的精华,它非常需要有艺术理想、有高尚操守、有出众才华的文艺家以自己的作品来保存和弘扬。就文学来说,一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贯穿的就是这条主线。远的不说,就拿我们湖湘文学史来说,这条主线也很分明。有爱国情深的屈原,才有难以超越的《离骚》;有忧国忧民的贾谊,才有不朽名篇《过秦论》;有学问渊博、品行高洁的周敦颐,才有不刊之论“文以载道”与千古美文《爱莲说》;有热血澎湃的田汉,才有庄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作家的境界决定作品的境界,作家的思想高度决定作品的思想高度。

作为一个以历史题材为写作对象的作家,我对历史之正气、人世之美德有更深切的感悟。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为了给国家谋出路,为民族图强盛,苦苦寻找真理,勇敢探索实践,不计个人利害,舍小家为大家,不少人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在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充塞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弥漫于人世间的大美品德。在他们的面前,我无数次地感慨唏嘘,希望借助自己的长篇小说来记录我们这个民族往日的苦难与奋斗、折腾与前进,更想借此来探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我曾经用了15年时间来做这桩事,自认为是满腔激情、尽心尽力的。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作品留下的遗憾很多。除开天赋才情不足外,更主要的是学养、涵养、修养没跟上。作为创作的主体,我自己没有达到相当的境界与高度,故而作品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想从明年开始彻底放下手中各种杂事,闭关几年,对自己的作品作一番较大的修改。当然,我也知道,就对广大读者的影响性而言,可能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我还是要做。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对文学的负责;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求得自己的心安。

从我的创作体验来看,文坛的现况很有令人忧虑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精神追求的缺失。作家向社会奉献的是精神产品,要用自己的精神产品去开拓读者的精神世界,倘若我们本身精神贫乏、境界低下、志趣低俗,我们怎么能去开拓别人?二是大爱情怀的缺失。许多作家器局逼仄,视野短浅,思想与情感只停留在低层次上,没有升华到具备人文关爱的大爱情怀。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格局小,立不住,传不久,纵然是数十万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没有大爱情怀蕴含其间,也不能算作鸿篇巨制。三是精益求精的缺失。如今的作品多急就章,“十年磨一剑”几乎成了迂腐的代名词。我们的前辈对文学创作非常重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首短诗反复推敲,为一个字可以吟断数根胡须。有的作家为了作品可以付出一生的光阴。王实甫最后死在《西厢记》剧本的修改案桌上。曹雪芹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现在许多人则用速成方式生产文学作品,在市场商业大潮中迷失了我们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文学要的是精品。千万个快速码出来的文字,远不如一首唐宋诗人精心吟出来的五绝七绝!

文坛这些现象普遍存在,湖南自然不会例外。时代呼唤精品,读者在殷切期待我们,我们不能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