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愿“扎根”成为新常态【胡光凡】
2015-05-27 09:53:5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光凡] [责编:黄晓辉] 字体:【

愿“扎根”成为新常态

胡光凡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我们党一向要求文艺为人民服务,提倡文艺家投身生活的激流,和人民群众相结合。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当今信息社会,“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创作的素材遍地皆是,文艺创作也日趋多元化。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下,还有没有必要强调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驱散了人们脑际的疑云。他深刻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徐守盛同志在主持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暨调研成果汇报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推动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细落小落实。在谈到倡导文艺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问题时,他强调要以老一辈艺术家为标杆,向柳青、周立波、路遥学习。我省杰出的小说家周立波在上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时,就毅然从北京市举家迁回益阳市郊农村,扎根故乡,长达10年之久。他亲身参加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和农村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鱼水相依的深厚感情。他不但创作了传世之作——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还发表了20多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为社会主义文苑增添了异彩。徐守盛同志期盼文艺家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书斋、沉下身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接好地气,保持定力,把创作的底子攒厚实,推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我的领会是,文艺创作要出精品力作,要攀登高峰,其必由之路只能是深深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除此别无捷径。我们要深入领悟、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髓,在“扎根”二字上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

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说到底,根子都在于我们一些文艺家脱离人民,脱离生活。地位变了,收入高了,养尊处优,长期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和文化人的圈子里,不太关怀国运民瘼,不甚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内心世界。殊不知,社会的丰富复杂,生活的精彩纷呈,层出不穷、动人心魄的“中国故事”,是坐在家里、宾馆里靠上网、聊天所想像不出来的,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深厚感情,更不是呆在书斋中、幽闭在象牙塔里所能培养出来的。柳青、周立波等老一辈作家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一切精品力作、传世之作,其根基都扎在人民和生活中间。和老百姓隔了几层皮,“闭门造车”,创作不接地气,也就没有了底气,缺少灵气,不为人民群众所赏识。今天强调文艺家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文艺家回归人民,回到生活的海洋中去,真正成为人民一分子,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更好地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上世纪30年代即追随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大学者、散文家钟敬文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后辈:无论从事文学创作或者学术研究,都要把根深深扎在人民之中。他用南方的大榕树作比喻:“榕树的树干有多高,它的根须就有多深。榕树可以独树成林,枝繁叶茂。它不容易干枯,不容易被狂风吹折,因为它的根深深扎在土壤里,从大地吸取养分。”

让我们的文艺家都像榕树一样,深深扎根人民和生活的沃土!

愿“扎根”成为文坛艺苑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