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观点撷英
2015-04-29 09:39:1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责编:彭彭] 字体:【

文艺界吹“新风”

——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观点撷英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艺术工作者要终生上好三所学校:思想学校、艺术学校、生活学校。”

“艺术作品既要养眼,又要养心;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

4月28日至29日,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这是去年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与会代表们畅谈成绩、直面问题,就艺术精品创作、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等进行广泛交流。

为精耕细作的精品点赞,给急功近利的噱头差评

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半年来,文艺界呈现出新气象、新变化、新亮点。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低俗媚俗得到遏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文艺界共识,成为阳光健康积极的正能量。

大批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天价片酬降温,文艺市场渐归理性,明星天价片酬回归正常的市场运作,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文艺工作者更注重德艺双馨,不仅注重艺术水准的提高,更关注自身高尚品德和健康情趣的养成,注重以严谨的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文艺创作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公益演出开始成为文艺演出的生力军。

为精耕细作的精品点赞,给急功近利的噱头差评。

文艺环境趋于健康,文艺市场中残留的各种潜规则越来越失去原有的威力,日渐健全的明规矩开始走上前台。

让人民满意成为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文化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评价作品的好坏,不能仅看票房、收视率、点击率,更重要的是看群众的口碑,让观众说了算。

国家对文艺创作的保护和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体制内外文艺工作者积极互动,促进形成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文艺不能只为获奖而创作,全国性奖项将减少60%左右

近年来我国艺术生产的规模和艺术作品的数量都呈井喷式发展,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前所未有,摆脱了短缺局面。成绩突出,亮点纷呈,但当前艺术创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对艺术创作重视不够;艺术人才不足;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重形式轻内容;重市场轻责任;重评奖轻评论等。

不可否认,目前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之作还不够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家大师还不够多。中直院团的代表认为,这与当前艺术创作中的浮躁心态不无关系。一些艺术工作者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肯花时间深入生活,不下功夫精益求精,不用心思打磨作品,导致作品思想浅薄、质量平庸。

多位代表提到,当前文艺产品解决了有没有,今后要着力解决好不好。这关系到心态,也关系到生态。作家艺术家要克服浮躁心态,政府要给艺术精品创作良好环境。

艺术创作生产中,评奖过多过滥,奖项重复交叉,有的地方为获奖而创作,把评奖当作“指挥棒”。一些艺术评论沦为“人情评论”和“红包评论”,盲目套用西方文艺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弱化了褒贬甄别的功能,销蚀了战斗力和说服力。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正在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本着从严的要求,取消一批、精简压缩一批奖项。文化部各类全国性奖项41个,将减少60%左右。已经中央批准的评奖活动共10项,拟取消3项;已经中央批准的节庆活动,一般不设奖、不评奖。

文艺院团“有戏”才有戏,出好戏、出精品才能得到发展

艺术之本就是人民,艺术之源就是生活,艺术之质就是精品。衡量一个时期的艺术繁荣与否,关键是看有没有精品。

“‘有戏’才有戏,‘没戏’就没戏。”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严荣利说,文化部门、文艺院团建房子不是政绩,出好戏、出精品才能得到发展。

为打造精品,浙江、山东、陕西等多个省市均制订了未来几年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规划。湖南省今年出台“2015—2020年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规划”,计划每年有3至5个精品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6年间推出15至20个重点剧目可供加工打磨,5至8个剧目进入国家级大奖行列。

出精品,不是某一个院团的事,如何告别单打独斗?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中直院团作为行业龙头,要明确自身定位,成为所在艺术门类的创作、研究、推广中心。他建议有关部门出台具体政策,整合中直院团和地方院团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发挥中直院团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地方同类院团共同发展。

出精品,要深入生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说,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深入生活,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做做样子,不是走马观花,不是蜻蜓点水,它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式和必修课,是出艺术精品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