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去大围山
□方雪梅
大围山的春天,有一种贯穿肺腑的美。访古镇,看菜花,赏春色,看苍山,览碧水,令人心头春光万丈。
从省城出发,不过50分钟,便到达了此行的第一站——官渡古镇。沿着大溪河边的木栈道悠然而行,一脉清澈的河水,倒映出两岸的青砖黛瓦,老树粉墙。不远处,是正在修整的居陵古渡口。
“官渡”二字,让我想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当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一战定下乾坤。虽然此“官渡”非彼“官渡”,但眼前的古镇,当时亦为三国东吴之属地,历史上,浏阳官渡之战的硝烟,屡屡可见。元代文豪欧阳玄(官渡人)赠与郡台大人的治县政略“官清民自富,渡稳浪无惊”,对今天的官渡政府,当为一笔财富。
中午时分,暖暖的春阳,从锦绶堂的天井里落下,洒了一地斑驳的碎金。这座位于大围山镇、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的三进院落,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有两层楼房百余间,布局严谨,雕梁画栋,体现了湖湘传统建筑之美。1931年,湖南苏维埃政府曾经设立在此。赭色的老墙壁上,当年红军战士们留下的“保卫苏维埃政权!”等标语,还隐约可见。
从锦绶堂出来,直奔另一处历史建筑——廖家大宅。这是一座典型的全木结构的客家民居,紧邻正在建设的浏阳河溯源风光带与客家民俗文化街。它向人们诠释着“落叶归根”的深情:多年前,东门古镇廖姓人家的一位先祖,远去江浙讨生计。待他千辛万苦,打拼出了一份大家业时,却已须发如雪,故土难回了。为解思乡之情,他花巨资在异乡修建了一座与浏阳老家一样的宅院,连门楣上木雕的兰花、雀鸟、人物,都一样。现在,他的后人们,与大围山镇政府一起,将千里之外的这座精美的老宅,整体搬迁回大围山客家民俗文化街,让他的魂魄与心血,真正融入故土的怀抱。
归来,归乡,归愿,归心……今天,随着整个浏阳新城镇建设步伐的迈进,一个个产业基地、休闲农庄与文化名镇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东乡男儿、西乡女子,从打工的城市,回到大围山下,成为在家门口挣钱的产业工人、商店老板……
孟春的大围山,水碧花艳。站在永福桥上,看历史的页面,被清官汤寿、壮士谭嗣同、烈士李白的后人们彻底刷新。相信在这片曾经的悲歌慷慨之地,一定会展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