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雷锋18岁的生动画像
2015-04-09 08:25:4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纪红建] [责编:彭彭] 字体:【

雷锋18岁的生动画像

□纪红建

关于雷锋的文艺作品难以计数。但当我细读何宇红的长篇报告文学《雷锋在1958》(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感到亲切和欣喜。这部作品主要记述了雷锋18岁时的故事。18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雷锋的18岁也不例外。这年他学开拖拉机、开垦团山湖、当文学青年、当工人等等,积极、阳光,偶尔也会犯点小错误。何宇红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客观本真、血肉丰满的雷锋。

“画像”的扎实首先得益于作者严谨扎实的创作态度。雷锋的各种故事,已经由众多的文艺工作者和史志工作者进行了多次具体生动的表达和细致全面的叙述,似乎挖掘新鲜史料的空间不大了。但何宇红不信“邪”,更没有被资料“牵着鼻子”走,而是遵循了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责任与良知,坚持用“脚步写作”,相信自己的眼睛和理性分析。她的创作完全来自第一手资料和口碑资料,她采访了与雷锋在望城团山湖一起生活、工作过的存世老人李湘枚、卞志红、金顺文、丁应龙、赵阳城、朱艳等,这些被采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一直被媒体所忽略的。她不仅挖掘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还通过全方位的调查了解,不动声色,还原了一个客观而立体的雷锋,让人读了可亲可敬可信,更好地彰显了榜样的力量。

作者把这次采访和写作当成了一次再学习和理解雷锋的过程。这不仅是报告文学创作文本上的严格要求,更是作为一名作者心灵的需要。何宇红在文中说:“常常有人怀疑,说雷锋没有我们宣传的那么好。其实,我那时候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为可能雷锋被美化了不少。可是,我了解得越多,雷锋在我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越可爱。”她在后记中如此感慨道:“写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认识雷锋的过程。我一边写一边感动,一边写雷锋一边学雷锋,这是一次有笑有泪的创作,这是一次感情和道德的升华。”

作者不仅仅只刻画了的雷锋画像,同时也生动描绘出了人民群众为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从此书中,我们看到,在雷锋的背后,是整个望城人艰苦奋斗的宏大场景。1958年,数以万计的望城人在治理沩水工程结束后,又开始新的战斗,将那个名为“团山湖”的荒芜的湖沼地,变成了米粮仓。这是望城人民的奋斗史,更是中国人民奋斗的一个缩影。这也是此部作品的另一大魅力。

逼近现实、刻画现实人物的报告文学写作难度本身就很高,更何况还是一个人人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何宇红很好地抓住了“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这一报告文学写作的要诀,从人物的一言一行入手,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作品的感染力也因此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