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驻在硬时光中的张枣【郝随穗】
2015-03-21 08:35:1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郝随穗] [责编:荆彩] 字体:【

  郝随穗

  3月9日,接到朋友谈及张枣的电话,我猛然觉得,时间逼得这么紧,他就是2010年3月8日在异乡德国去世的!转眼5年了,我犹觉得他就在书里,在身边,因为他是一个驻在硬时光中的优秀诗人。

  张枣是长沙人,1962年出生,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考入四川外语学院读研,1986年出国,常年旅居德国,曾获得德国特里尔大学文哲博士,后在图宾根大学任教,归国后曾任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枣青少年时代开始写诗,是中国先锋诗歌的代表人之一,出版的诗集有《春秋来信》、《张枣的诗》,代表作包括《镜中》、《何人斯》等。因为患肺癌去世早,张枣留下的诗歌数量并不多,但他以诗的面孔一直驻在硬时光中。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接触张枣并学习写诗,那时先锋诗歌已经树立了旗帜,无数人自称是先锋派,但能让众多诗歌阅读者记住名字的却不多,张枣却是硬朗扎实的一个,成为不可替代的先锋诗歌的代表人物。正如他的代表作《镜中》,被整个中国诗歌界熟知和推崇。镜子是时光,落下来的梅花是心情,在一段时光中,什么都会落下,这种凋落,有面对时光更多的无奈。时光在此刻显得异常坚硬,不可忽略,不可摧毁。张枣的时光显然具备了时光特有的冰冷和坚硬性。在这样的时光中,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和他的语言,都将显得脆弱且恒久。脆弱的是生命,恒久的是语言。现代诗中最为关键的诗歌语言这个元素,它给读者所提供的是一个丰富而宽阔的想象空间,绝对不能狭隘于自我意识的流行。张枣短暂的生命对诗歌作出了恒久的贡献——展现一个大众化且艺术化的语境。

  当下,诗歌被一再否认。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诗歌的形式和意象沦落为近乎毁灭之邦的境地,导致诗歌作品处于大面积的失语状态。当我们无奈地面对诗歌语境的苍白和萧条之时,我们也深知很难再改变一个被漫长传统文化积淀和形成的对诗歌存有偏见的心理承受度,我们也很难改变诗人们用艰涩、玄虚的语言堆积起来的“夹生米”诗歌。

  张枣显然不同,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在自己的时光里安静地写着诗,这些有着生命气息的诗歌,即使在再硬的时光里,都能释放出浓郁的人间情怀。比如《何人斯 》:我们有时也背靠着背,韶华流水/我抚平你额上的皱纹,手掌因编织/而温暖;你和我本来是一件东西/享受另一件东西;纸窗、星宿和锅/谁使眼睛昏花。

  有时候一个人,或者一首诗就会在无意间担当起一种责任。当我们的诗歌需要更多的思考来指导它的走向,也许需要的不仅仅是诗歌复兴,更是灵魂的复兴。这些年来,张枣总是让我无由地想起,我越发觉得他的诗歌有尊严地探究到了灵魂的核心部位!

  在又一个3月8日逝去的夜里,我写下一首《硬时光》,谨以纪念张枣和他的诗:

  其实,凌驾于石头之上的一抹黄昏/都是家门口扫不尽的落雪/如果你只属于不尽的潮起潮落/那么,所有的欢颜与悲苦/只不过是你飞溅起的点点浪花/抑或,当世上所有的门扉今夜关闭/都无法关得住你黄昏里泛起的余辉/那不是晚霞,那是被抛洒在西边的理想/那理想已经粉碎,已经被你视为风景/石头低下头颅,石头挡不住逝水/你把岁月归类于四季,四季里/遍布的石头安卧于黄昏的风光中/如果你在渐行渐远中,在某一个黎明/打开每一个窗户,黄昏里的石头/只是你不屑一顾的身后风尘/所有的石头由于你的存在/日渐衰老,所有的黄昏就是/所有的石头喘息,如血的晚霞,或者/余辉只是理想漂浮于天空西坠的哀叹/你无法逃离,你原本就没有逃离/你是时光吗/你是能让石头腐烂的时光/你啊,就是看得见黑白/留不下岁月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