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与《沧浪之水》相比,阎真的新作有哪些变化——
《活着之上》更“下里巴人”
湖南日报记者 陈薇
3月初,全国20余位知名专家、评论家参加在京举行“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研讨会”。
1996年,阎真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曾在天涯》。近20年,他只写了4部长篇小说。另外3部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活着之上》。
平均5年出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作家,阎真的产量确实不算大。但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后都能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
虚构最少
《活着之上》通过描述历史学博士聂致远20年生活历程,真切表现了中国高校教师当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主人公聂致远的困惑、愤怒、彷徨、妥协和挣扎被描述得活灵活现,高校、学术圈所存在的某些腐败现象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
阎真曾坦率地说,他对生活的表达是零距离的,几乎每个细节都是生活中发生过。写《活着之上》,他整理的笔记条目超过2000多条。这些素材中既有他的亲身经历,也有他的旁观,还有同行的倾诉。
于是,这部小说有了强烈的真实感。有专家认为,阎真的风格只有一个,就是无穷尽地接近生活本身。他几乎没有故事,他的故事是以生活本身的面貌去构筑,他真正的故事是人的心灵故事。
专家一致肯定《活着之上》所呈现的质朴与真实,并认为它在阎真的所有作品里虚构程度最少。实录的色彩,纪实的风格,原生态的笔墨,它是这样一部作品。
越来越幽默
阎真此前的作品,无论是他的故事、主题、人物、语言,都给人感觉是严正的、严肃的、严谨的。在《活着之上》这部作品中,他开始幽默了,而且很幽默。
书中很多地方,让人哑然失笑。其中一处写道:聂致远的学生张一鹏劝说他去电视台做讲座,有3000元钱讲课费,讲座内容是“绿豆文化”。这与聂致远的历史专业毫无关系。为了把绿豆写得更有文化内涵,聂致远翻查了各种资料,还写了一篇6000字的稿子。讲座很成功,市场上绿豆的价格也翻了一番,但那一段时间,聂致远跟任何人都不敢提“绿豆”两个字。
反讽,就是幽默。
有专家称,阎真的写作有了一个明显变化:他放开了,也放手了。这个感觉在《活着之上》一书中表现得很明显。也有专家说,真正的大作家都是理解和体恤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生命的。过去的阎真给人的形象都是非常较真、执拗的,现在的他开始对世界有了一些宽谅、理解,甚至是某种妥协。
坚守而不是被“改造”
阎真说,《活着之上》与《沧浪之水》是不一样的。《沧浪之水》写的是现实对人负面的改造,《活着之上》写的是人在现实环境面前的坚守。
主人公聂致远每一次从濒临绝境中出发,柳暗花明之后又陷入新的绝境,在无休止的绝境和光明中轮回。他精神的困境,他心灵的煎熬,他灵魂的纠结,被反反复复、翻过来覆过去地写。这种灵魂的撕扯写得深入细腻、酣畅淋漓。
有专家认为,《活着之上》是艰巨的精神叙事。读这部小说是跟地心引力的搏斗,读者也与作家、与主人公聂致远一起,处在矛盾之中,很纠结,要不停地越过一个又一个阻碍,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有人说,《活着之上》是一部自省书。阎真更多的是通过审判自我去评判社会,去表达对社会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