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手机载体: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精确制导”
2015-02-23 08:44:4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 艳] [责编:唐能] 字体:【

  □王 艳

  面对大学生信息获取手段网络化,网络接入终端移动化的新形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手机载体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精确制导”、“精准投放”、“精确评估”。

  面对大学生信息获取手段网络化,网络接入终端移动化的新形势、新趋势,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工作方式,而手机载体的充分开发和运用成为必然选择,它能够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现“精确制导”。

  利用大学生对手机的高度依赖实现宣传对象“精确定位”

  传统条件下对宣传对象思想动态的掌握只能偏重集体而忽视个体、偏重特殊而忽视一般,只能实现对宣传对象的“笼统定位”而非“精确定位”。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智能手机在高校学生中的大规模普及,“精确定位”的可行性和便捷性正在显著提升。这就为“精确定位”提供了相对丰富的参照点。首先,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完备的学生基础信息数据库,手机号码作为主要的联系方式自然也囊括其中。宣传主体通过手机号码检索数据库,可以轻松获取每一位大学生的身份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信、新版QQ等社交网络软件与手机号码绑定的特征,宣传主体通过检索手机号码的方式,与宣传对象成为 “QQ好友”或 “微信好友”。进而通过关注宣传对象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以手机号码为中介,可以将大学生基础信息数据库与思想动态数据库相匹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思想宣传工作。

  利用手机智能化与网络化趋势推动宣传信息“精确投放”

  “精确投放”一直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所追求的目标,但囿于技术条件、实现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传统宣传思想工作主要采用“广撒网、多撒网”的模式,寄希望于通过扩大宣传信息覆盖面,同时增大宣传强度的方式提升宣传信息的到达率。这种工作模式常常体现为宣传过程的“一刀切”,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差异、兴趣爱好差异、实际需求差异等个体特征,容易导致过度宣传和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带来宣传资源的过度分散和浪费等问题。手机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趋势恰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问题。以当下最为流行的微信为例,各高校,以及高校内各部门、各学院可以开通微信公众账号,从而根据本校、本学院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推送信息;各社团、专业、班级、党团支部则可以建立微信群,从而可以在群内推送更加符合群成员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的信息。

  利用手机实名特征与技术特性推动宣传效果“精确评估”

  由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许多情况下呈现内隐性和非量化性特征,因而,宣传效果的评估一直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另一个难点。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普及,为宣传效果的“精确评估”提供了相对有效的技术支持。事实上,智能手机在技术上拥有手机和电脑的双重特性,能够将手机的实名性、便携性与电脑的高性能、网络化特征结合起来。一方面,由于手机的便携性,以及智能手机综合性能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从电脑上网转向手机上网,而微博、微信等“手机专属”社交软件的发展和流行,又进一步加快这一转化进程。目前,用手机随时随地发微博、发微信、更新QQ空间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习惯。在这些微博、微信当中,包含着大量的思想动态信息。宣传主体在评估宣传效果时,可以借助于这些手机社交平台,通过对比特定大学生在宣传工作开展前后所发布的信息来实现评估。由于这些信息均来自宣传对象的实际网络行为,因而,相对于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得的信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由于手机的实名特性,对宣传效果的评估不仅可以在大范围开展,而且可以精确到个体,如有必要,甚至可以借助于网络数据分析工具针对每一个宣传对象形成评估报告。

  (作者单位: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