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古县年味二三四五【张星波】
2015-02-23 08:36:3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星波] [责编:唐能] 字体:【

  羊年春来早。

  如歌的旧岁渐行渐远,似锦的新春愈来愈近,浓浓的年味便如阵阵温馨而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

  □张星波

  一

  其实,从农历冬至日开始,在“千年古县”浏阳,人们就开始筹备过年了。“冬至大如年”,“过年猪”多在这一天宰杀,一是便于贮存,二是有的人家女婿要送猪腿肉给岳家辞年。

  杀了年猪后,便开始熏烤腊肉。腊肉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制作精良。首先是选肉,要选那种皮薄肉嫩、肥瘦适中的鲜肉,用刀把皮毛刮干净,切成长条,放到缸盆中,经盐腌四五天后取出,用麻绳或棕叶穿在皮上,挂在通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糠、橘皮、花生壳、茶籽壳等熏烤。这样熏出来的腊肉,肥的莹然透亮,瘦的赭红诱人,肥而不腻,别具风味。

  腊肉又叫“冬肉”,若保管得法,吃个一年半载没有问题。

  二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谓之“过小年”。家家户户打扬尘、洗被褥、除邋遢,乡下干鱼塘、炒“换茶”(花生、瓜子、黄豆、薯片等)、打冻米糖、办年货、买布料、做新衣。旧时的许多家庭还有在过小年时“祭灶”的习俗,即在灶神菩萨的寿诞之日对其进行祭祀。“灶君诞”是华夏诸多民族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传说灶神受命于玉皇大帝,职司各家的祸福,监察人们行为的善恶,年底便上天汇报。因此,人们对这位大神菩萨不得不格外敬重。届时,家家备好祭品,顶礼膜拜,并将糍粑和蜂蜜等甘甜黏性之物涂糊于灶神的嘴上,使其汇报时不能开口讲坏话,而只能甜言蜜语地为自家美言。

  过小年这天,旧时债主不讨账,雇工不做事,各家筹备办年货。

  三

  家,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是父辈终生坚守的窠巢。农历年最后一天称“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出门在外的人儿,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交通多么不便,不管事情多么繁忙,都得在这一天赶回家来和亲人团聚。

  除夕夜,有“吃团年饭”、“辞年”、“守岁”、“封财门”等活动。晚餐吃“团年饭”,家家户户大操大办酒肴。菜肴有余有剩,特别是鱼不能吃光,叫“年年有余”。饭后,在堂屋中设立香案和食案,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辞年”。尔后全家人围炉烤火,通宵达旦,叫“守岁”。长辈赏钱给小孩,叫“压岁钱”。半夜12时正,家家户户都开门出户,燃放爆竹,辞旧迎新。回家后,关上大门,叫“封财门”。

  四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天拂晓,家庭中辈分最尊、年龄最大的一人启前门,即“开财门”;鸣鞭炮,叫“出行”。然后向天空及东西南北各深深一揖,祈求一年四季,方方得利。早餐取青菜、芋头烹食,谐音“清泰”和好事“遇头”,也含为人处世“一清二白”之意。早饭后,家长率先焚香秉烛,拜祭天地祖先,然后晚辈向长辈次第拜年。初二,女婿上岳家拜年。俗称“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干娘”。邻里之间,也互相登门拜年。路上相遇,互相拱手,口称“拜个年”。春节期间,狮灯、龙灯、茶灯、竹马灯、蚌壳灯等日夜巡回登门表演,主家赠以红包。

  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春节活动的最后一天。元宵夜家人设宴团聚,煮食糯米元宵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浏阳是花炮之乡,盛行玩火龙灯。民间认为耍龙可得清吉平安,所以,龙灯出动前,要分别到龙王殿和祖师庙祭祀龙神和花炮祖师李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凡“龙”到之处,皆鼓乐齐鸣,鞭炮不绝。浏阳一般在正月初六、初七即开始玩龙灯,至元宵夜既是高潮,又是尾声。

  五

  在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中,浏阳民间极为重视“请吃春饭”。各家各户从上年冬天就准备次年正月请春饭的各类物资。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诗中所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春节一降临,热热闹闹、反反复复、客客气气的“请春饭”就拉开了欢乐的序幕。有专为师长设宴的,有专为亲朋好友设宴的,有专为乡邻设宴的。春饭菜肴各具特色,烹调厨艺充分展示。春饭桌上,觥筹交错,乡情浓郁,其喜洋洋者矣。

  一顿春饭,看似平常,却是对上年丰收的庆贺,对亲友的感谢,对新年的期盼,也是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乃至消除芥蒂、融洽感情的一种好形式。无怪乎,有人点赞说,浏阳的“请吃春饭”是一种内涵丰富、颇有学问的乡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