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湘西“蚕灯”【魏荣光】
2015-02-22 09:45:1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魏荣光] [责编:黄晓辉] 字体:【

湘西“蚕灯”

□魏荣光

新春佳节,位于湘西溆浦县龙潭一带的中国花瑶梯田山背景区,热闹非凡,处处是灯的海洋。这里的彩灯,除各地常见的长龙灯、狮子灯、蚌壳灯、鲤鱼灯和船灯外,还有黄龙灯、姑娘灯、吆喝灯、故事灯和鹅颈子灯,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在这些众多的民间彩灯中,人们最喜欢欣赏的是一种奇特的独一无二的“蚕灯”。

何谓“蚕灯”?顾名思义,这种彩灯如同春蚕。因它的头并不是蚕头,而是龙头,身与尾如同春蚕。因而人们又称其为“龙头蚕灯”。关于这种彩灯的来源,民间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孽龙经常兴风作浪,为祸乡里。玉帝得知后,派神童杨泗将军下凡将它斩首示众。后来,被斩下的龙头苦苦追随杨泗,请求还回龙身,并愿改过自新,为民兴利。杨泗将军见孽龙似有悔改之意,便将其与蚕身相配,以观后效。此后,孽龙改恶从善,每年根据农事季节需要,呼风唤雨,造福人类。使当地年年五谷丰登,岁岁六畜兴旺。十年后,孽龙应召归位,飘沅江、过洞庭,进入大海。此后,人们为了感谢这条改过自新的龙,便模仿其形状,用竹子、木料、白布、皮纸做材料,制成了这种别具一格的龙头“蚕灯”,并于每年农历正月在寨前寨后、村里村外舞灯相祭。

“蚕灯”制作十分考究,不仅形体小巧,头尾能动,而且能屈能伸,宛转灵活。蚕身分头、腰、尾三筒,总长一丈六尺,由三十六个竹圈联成,内系绳索,外蒙白布,再用红绿彩环缠身,舞灯时用蜡烛照明,龙头、蚕身和蚕尾分别由三个身强力壮、舞技较高的民间艺人把持。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三,为“蚕灯”日。届时,村里村外张灯结彩,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傍晚时分,主妇们拿着鞭炮在各自的家门口等着,突然,一声炮响,大鼓大锣齐鸣,“蚕灯”在青年男女的簇拥下,从村前缓缓而来,最前面的是锣鼓唢呐和十多只引路排灯。这些排灯分别由鲤鱼灯、猴子灯、雄鸡灯、圆宝灯和方灯笼等组成,一般由年少孩童举着。随后一个逗龙宝灯,逗引着两对夫妻“蚕灯”徐徐前进,后面尾随的是两个全身着红的小“蚕灯”。按当地乡俗,出灯这天须先到江边汲水。这时,锣鼓急敲,唢呐长呜,其意是预兆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汲水后,一进祠堂、庙宇拜佛祭祖;二去各家各户道喜祝福。灯舞到谁家,谁家都要用鞭炮迎送。好客的主人还会笑容满面摆出糖果、糕点、烟酒之类,待似贵宾佳客。

“蚕灯”的表演形式古朴独特,丰富多彩。既不像狮子灯那样以武打见长、刚劲勇猛,也不像长龙灯那样翻腾跳跃、气势磅礴,更不像船灯、蚌壳灯那样油滑幽默。它以独特的民间舞技,把龙灯的刚毅气势和春蚕的娇柔美态融为一体。当蚕公蚕母并头前进时,随着锣鼓唢呐声,动作轻盈洒脱。但见它时而挺胸昂头,雄姿勃勃;时而回头咬尾伸舌挠痒;时而卿卿我我,情意绵绵;时而照看娇儿,护子同进,不分不离。表演气氛火红热烈。整个表演分为十个花节:即“蚕戏水”、“蚕过桥”、“夫妻缠腰”、“春蚕上树”,“二龙抡宝”、 “二龙登楼台”、“双关门”、“太极头”、“双抱子”、“蚕睡觉”等。

最为壮观的是“二龙登楼台”。但见那“蚕灯”串村绕寨之后,来到一处宽敞的空阔地,这里已事先用十五张四方饭桌重叠了一个梯形楼台,足有一丈五尺多高。只听得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一对雌雄“蚕灯”在宝灯的逗引下,来到楼台下,环绕楼台一周后,举宝灯的孩童抢先登上台梯,雌雄两蚕分别从左右两头上楼,在热烈的锣鼓声中翩翩起舞,舞灯的人凭着精湛的技艺,爬一层,舞一回合,边爬边舞,把个“春蚕”表演得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瞬间,雌雄“蚕灯”已登上楼顶争抢宝灯,但见抢到宝灯的胜利者口含宝灯昂首挺胸,自豪无比。这时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震天动地,灯舞达到高潮。

神奇的“蚕灯”,为溆浦县大华乡的张姓人独有,有500多年历史。2010年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