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留住乡愁 推进“人的城镇化”
2015-02-13 09:22:0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清清] [责编:李 慧] 字体:【

留住乡愁 推进“人的城镇化”

——对话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古村古镇保护专家、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沛林教授

颇具侗乡民族风情的芷江侗族自治县龙津风雨桥。湖南日报记者 张京明 摄

要点

◎乡愁是一种乡土文化记忆和地方文脉的表达,是乡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成分,是我们要寻找和保留的精神和物质相融的遗产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演进到对乡土文化和历史环境的保护,意在留住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留住乡愁”倡导的是一种人性关怀、人文关怀。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必须“留住乡愁”

◎“湖湘风情旅游小镇”是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留住乡愁”是其根本依循

湖南日报记者 奉清清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杜家毫省长在2015年1月27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保护乡土文明,整治村容村貌和乡镇集市,建设一批美丽乡村。”日前,本报记者就如何打造特色旅游村镇,以乡土文明的保护、传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记住乡愁”等,与刘沛林教授进行了对话。

1

留住乡愁就是要牢记自己的“根”和“魂”

湖南日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往往意味着传统农村的逐步消失、曾经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故乡景观的变化与远去!那么,如何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既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又保护好传统乡村孕育的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乡愁”,传承乡土文明,打造特色村镇,这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吗?

刘沛林:习总书记在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型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中的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就是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要“记得住乡愁”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乡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乡土文明。习总书记在2014年11月再次强调:“要像珍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文化部、旅游局及省级相应政府部门要“持续实施”。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乡土文化遗产空前重视。这为我们建设有特色、有灵魂和个性的新村镇把住了脉、留住了魂、树立了信心。

湖南日报:新型城镇化既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强调对乡土环境的保护,这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如此强调过的,说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有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尤其是对乡土文化和历史环境的保护,意在留住民族文化的根和魂。特色村镇建设过程中,到底什么是要留得住的“乡愁”呢?

刘沛林:我的理解是,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或经历过的事务的记忆、怀念和同感,是内心深处那份最亲切、最柔软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愈加强烈并倍感珍惜,进而变成一种精神的力量与支撑。

每次品读余光中的诗作《乡愁》,都会勾起我无限乡思:那个洞庭湖边的小乡村,那个小伙伴光腚游泳捉鱼的情节,那个打谷场上嬉戏打闹的场景,那棵小石桥桥头的老樟树……历经沧桑巨变,小乡村里人事均非,但每次回家都能勾起我无限的回想。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在离家门口半里路的地方就能隐隐闻到妈妈做菜的味道。今天虽然妈妈不在了,但“妈妈的味道”永远留在我的舌尖上、味觉中、心坎里。因为,我的根在家乡,那里有我记忆深刻的乡风、乡情、乡土和乡音。

湖南日报: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怀揣着这样或那样的“乡愁”,这种乡愁并不一定就是“愁”,就是一种乡情。很多时候在别人的家乡看到或听到类似自己经历过的事或物,也会触景生情,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和熟悉感,这或许就是乡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成分吧,应该是我们在打造特色村镇时要寻找和保留的东西。

刘沛林:广义上讲,乡愁也可以是从非居住地和非经历的事物中获得的一种文化感受、文化启迪或文化认同感,是一种具有亲切感的精神情感,比如对苏州古城所产生的市井生活感,对凤凰古城所产生的边寨风情感,对西递、宏村所产生的田园文化和耕读文化感,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的共鸣感和亲切感。

乡愁即是乡情,传达的是老百姓习以为常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反映的是土生土长、代代相传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是对不能回头的往事和生活的历史回眸。乡愁体现的是人的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需求,体现的是对生命过程的尊重、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诗意的栖居”人生哲学的向往。对于新型城镇化来说,“留住乡愁”就是要留住我们的地方文脉,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因为它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本土文化的魂。对于打造特色村镇来说,“留住乡愁”就是要承载地方文脉,彰显乡土文明,使新村镇具有明显的个性和灵魂。

2

留住乡愁是新型城镇化对特色村镇建设的必然要求

湖南日报:新型城镇化特别强调的是“人的城镇化”,“留住乡愁”倡导的是一种人性关怀、人文关怀,以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于文化和情感的精神需求,这是一种真正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吗?

刘沛林:正因为“乡愁”是一种文化情感,是一种精神追求,那么,要留住乡愁就必须首先保护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传统乡村和城镇,因此,对传统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成为必然和紧迫。要真正破解中国城镇化的难题,必须通过“就地城镇化”的方式,来全面解决中国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根本问题。“就地城镇化”的结果,必须对现有的传统村镇进行扩容提质和升级改造,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了“建新镇毁古村、建新城毁古镇、建新街毁老街”的现象,许多极富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文脉的民居建筑和古村古镇被无情损毁,因此,拯救古村古镇文化遗产,保护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记住乡愁”的当务之急。

湖南日报:在特色村镇建设的过程中,保护古村古镇及其文化遗产,应该不是为了保护破败不堪的局部建筑,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古村古镇的整体性,并在保护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特色保护和个性化保护。

刘沛林:建设特色村镇必须找准地方文脉。“乡愁”的重要情感源头是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保护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的重点是保护传统聚居地的原真性和文化景观基因的准确性。

保护传统聚居地的原真性就是要保护传统村镇的整体格局、街巷特点、民居风格、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湖南张谷英村的“巨龙戏珠”格局,上甘棠村的“太极”布局格局,就是保护原真性的关键。

保护传统聚居地的景观基因就是要保护和挖掘各个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比如,怀化的洪江古城,景观基因就是“商埠”,常宁的庙前古镇,景观基因就是“尚武”,所有这些传统村镇的保护,都必须围绕文化景观基因的准确性进行有效保护。

3

以留住乡愁推进“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建设

湖南日报:既然乡愁是一种乡土文化记忆和地方文脉的表达,留住乡愁肯定有助于特色村镇的打造,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结合湖南的实际为湖湘大地留住乡愁,传承乡土文明,打造湖湘特色村镇?

刘沛林:湖南的新型城镇化和特色村镇建设必须充分彰显湖湘文化特色,将湖湘文化资源与湖湘山水生态资源紧密结合,在保护传统村镇历史文化景观和风貌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打造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带动乡村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这是我们为湖湘大地“留住乡愁”所做的有益探索。从2014年开始,我们一直致力于在“留住乡愁”的基础上,打造“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工作团队已组织专家拟定完成了“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考核验收的指标体系,计划从2014年到2020年期间,在全省分批开展80个至100个“湖湘风情旅游小镇”的遴选和建设。

湖南日报:看来,要留住乡愁,传承历史文脉、放大文化基因、实现自然人文和谐、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应该是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所不容忽略的原则。那么,“湖湘风情旅游小镇”作为湖南境内的特色村镇建设模式之一,如何根据相应条件进行科学遴选和建设?应该考虑建立哪些相对明确的指标和标准?

刘沛林:湖湘风情旅游小镇的遴选标准和条件是明确的。遴选标准和条件包括必备条件、否决条件、评价标准、评价分值等方面。评价标准分为景观与价值、市场与效益、规划与建设、设施与可达、环境与保护、服务与管理等六个大的板块。评价要素涉及小镇的历史文化、交通条件、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建筑特色、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周边旅游区距离与数量、购物场地、特色商品、餐饮条件、旅馆条件、居民素质、环境卫生、旅游服务等诸多方面。必备条件之一是必须保留有一条200米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湖南日报:您前面说到,建设特色村镇必须找准地方文脉,也就是要找准地方文化的基因,应该说这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

刘沛林: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实现一个小镇一个文化基因的挖掘,只要每个旅游小镇的文化基因挖掘到位了、确定准确了,特色的问题就随之解决了。我们近期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定位,初步解决了第一批拟建旅游小镇的文化基因的定位问题,比如,常宁市庙前镇的文化基因就是传统防御文化的“尚武”,新化县水车镇的文化基因是农耕文化的“梯田”,湘西芙蓉镇王村的文化基因是多民族交往聚集的“边寨”,洪江古城的文化基因是历史上沅水水路上的重要“商埠”,等等。

湖南日报:将“留住乡愁”的理念和传承乡土文明的思想,通过打造“湖湘风情旅游小镇”的方式和途径,落实到特色村镇建设,很有创意,应该已经“花开三湘”了?

刘沛林:半年来,我们重点承担了首批10个“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名单的确定、文化基因的提取和保护特色的定位、小镇整体改造方案的策划,等等,成效明显。比如桑植县洪家关镇,是贺龙元帅的故乡,又是除云南以外全国最大的白族聚居地。为了迎接2016年贺龙元帅诞生120周年活动,根据我们的设计,地方政府决定将洪家关镇的建筑风格由原来的混杂状态改为以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兼顾土家族和汉族民居风格特点的景观风貌,整个街区在恢复当地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使其“白族”文化特色更加彰显。又比如常宁庙前镇的传统防御文化风情旅游小镇的打造。庙前镇是一个以中田古村落为基础兴建起来的建制镇,中田村大约建于清代,是一位武官出身的官员为确保家人免受土匪和盗贼的侵扰而在此修建的,其最大特点是对外防御性很强,体现出强烈的军事博弈文化和防御文化。因此,对其景观基因定位为以防御为特色的“尚武”基因,有助于在庙前小镇的文化遗产保护和风貌建设中体现地道的地方文化基因,留住乡愁记忆,传承乡土文明。

总之,留住乡愁就是留住了乡土文化的根和魂,对于打造有灵魂和个性的湖湘风情旅游小镇,推进“人的城镇化”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简介

刘沛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理学博士,曾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校教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制度的首倡者。代表作有《家园的景观与基因》等。其讲座《诗意的栖居》、《留住乡愁》均已在湖南卫视国际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