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一脉诗韵天地心【刘绪义】
2014-12-23 10:51:5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绪义] [责编:唐能] 字体:【

 

  诗集《难忘是乡愁》

  □刘绪义

  在我眼里,石光明似乎不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也不是用才学来写诗,他用的是流淌在血管里的那一脉生命的节律来写诗的。这注定了他写诗不是要当诗人,只不过是想用诗的艺术形式来传递他内心的入世情怀,这恰好很容易触动当代人心中久违了的那根感动的神经。

  读石光明的诗集《难忘是乡愁》,从中感受这种温情和善意:“又见旧时木板屋/童年的霜雪和炊烟/如陈年青苔/爬满了杉皮瓦/火塘边熏烤着/腊肉和猪血丸子的记忆/甜酒糍粑的香糯/粘起点滴冷暖的时差/诗意滴翠/乡音的余韵里/瓜棚豆架都挂满佳话。”(《春到雪峰山》)这样的乡思,很耐读,越是反复读,越是有一股可以感知的暖流从心底升起,似乎要将读者心中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拉向远方。

  这或许正是石光明的诗特别能引起笔者的注意和深思的原因所在。他诗中的温情和善意,也总是能牵扯起我对欧洲大陆那些诗人的回忆。如捷克诗人,一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这位一生记录诗人内心的激情及对诗的理解和追求的温情诗人;二是齐米茨基,这位倡言“不能空谈和虚拟,需要体验和经历(爱)。永不摈弃率真,用真情去感悟和记录时间的流逝”的善意诗人。石光明的诗歌中似乎都有他们的影子,或者说,温情和善意正是石光明诗歌的风格。

  在这部由五辑组成的诗集中,每一首诗中都传递出一股温情和善意,入骨入心。

  《绿色的浪》这一辑,似乎集中写自然,而且都聚焦于湖南的山山水水。他写“三月桃花水”,水中流出的风景都是带着温情的:“牵一脉/来自季节深处的眼神/三月的柔雨/挂在江南的脸颊/一滴一滴淌成心灵的风景。”写“四月清明天”,让人仿佛又做了一回唐宋时代的行人:又是江南今日/只不见/唐宋路上行人/杏花村的千年酒香/陶醉了一代代炎黄子孙/脉脉流淌的文明/是满天刮不去的雨痕。

  《潇湘恋》一辑,同样是将触觉伸向湖南的山水,只是多了一股人文的气息。温情和善意仍然是其诗歌的基调。然而,这一辑的诗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宋词的力量。宋词是最切近民间的,风雅之中透露出抹不掉的民歌的味道。如他写古镇,“大山深处的一绺故事/挂在高高的峭壁/望不见雁阵的历史云端/武陵山绿色的脉搏/向着岁月诗意流淌(《挂在瀑布上的古镇》)”,“赏眼前气象/群山拱卫 万马来朝/扯一幅绿树云山/遮不住苍凉如雨/层层叠叠/直落心房(《苍凉老司城》)”。“石板街如流瀑飘逸/栖满南鸿北雁的欢笑/去寻找小街尽头的酒香/酉水码头的百级音阶/踏出旅人层叠高低的思乡/封藏了千年的土风苗韵/依然是瀑布悬挂的回响。(《挂在瀑布上的古镇》)”这样的诗都是可以打着节拍唱的,让读者依稀听到了“竹枝词”的节拍。

  天地间至美的风景只需要诗人和读者善意的理解,便能穿透现实,凸显对人的温馨之爱,并从中可以感受到对人的快乐与痛苦。只不过,这需要一种何其精致的玲珑天地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