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行走非洲【谢丽芳】
2014-12-21 09:08:5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丽芳] [责编:荆彩] 字体:【

  

  陈卓明援教授课。

  □谢丽芳

  受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派遣,陈卓明教授要去厄立特里亚,进行为期5个月的援教和艺术交流工作。于是,2009年5月的一天,我们一干人捧着一束鲜花,送我们的朋友卓明登上了往位于非洲东北部厄立特里亚国的旅途。

  之后有人问我,他为什么要去非洲呢?固然,那里有野生动物,有原始森林,还有部落文化,但在人们的印象中非洲毕竟是与“原始”、“野蛮”、“疾病”和“战争”联在一起的。如日前在非洲多国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就让人感到很是不安。其间,通过QQ与在非洲的陈卓明有过几次联系,了解到他的确有时候会感觉到不安。再后来,5个月过去,他回来了。

  陈卓明援教期间上了18周课,有学员40余人,以军人、教师和美术工作者为主。同时,他也向学员学习当地的提格雷日常用语和歌舞,他们还一同去往18年前厄立特里亚人民通过残酷斗争,从埃塞俄比亚当时的独裁者门格斯图统治下独立出来遗留下的坦克坟场画速写,去公墓画雕像,去教堂体验宗教气氛。当然,卓明也尽情体验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品尝了非洲飘香的咖啡。然而正如他在《非洲记事》一文中所说:“但是每天的上课,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尽管当地办学条件很差,但卓明最终如期并出色地完成了援教,完成了他作为文化使者的艺术交流任务。虽说几年过去了,他仍还时不时陶醉于当时的情境。他说,“我对同学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感到由衷的喜悦。可以无愧的说:我们没有浪费时间!”

  在陈卓明看来,往非洲皆缘于小时曾读过韩百屏的《非洲夜会》一书,他被书中所描写的非洲风情深深吸引。这个肯定没错。但就我所知的卓明,此次远行还不如说是他自小就潜藏在心底的“英雄情结”的释放更为妥当。卓明的身体并非强壮,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都有这样和那样的不适。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上,海拔约2000多米,长期在此生活就会感到缺氧,走路快一点都会喘气不止;还由于厄国地处热带沙漠,全年仅两个月雨季,长期干旱缺水,卫生条件极差,卓明就曾用汽油桶里的储存水洗漱,其中有蚊幼虫蠕动。还有街上可见的被战争伤残的人,和被人们当作栅栏使用的汽车、坦克的残骸等。据说当时还有反政府武装在活动,重要路口和建筑旁边都有士兵警戒。当然,也还有身处异国他乡的那种孤独感……

  卓明亦并非一个很坚强的人。他会有些忧虑,甚至有时还会纠结。像是人们常常评价的:往往一位艺术家在自己精神世界里持有一种“英雄情结”,那么,同时他也就具备了“自卑情结”,而这必然会引发个体的心理焦虑。通过事件和艺术的过程唤起潜意识中的“英雄情结”,以抗拒这种焦虑,并达到缓解内心“自卑情结”的作用。非洲之行让卓明获取了这种机会。他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无比的执着与倔强,不仅完成了援教任务,还创作了大量有品质的素描、速写和雕塑作品。当然这最终仍是源于卓明自己的选择。由此,也证明了一位行走过非洲的艺术践行者的意志与能力。

  时隔5年,甲午金秋的十月,岳麓山下,卓明以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的身份,以及他所钟爱的艺术接待了来自于西非中南部的贝宁人民共和国的艺术家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