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红樱桃 绿芭蕉——彭玲的陶瓷世界
2014-12-14 11:01:5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 丹] [责编:唐能] 字体:【

  红樱桃 绿芭蕉

  ——彭玲的陶瓷世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唯一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文科正在指导彭玲创作大吉大利瓶。

  

  《蕉荫》

  □杨 丹

  有的人,你一接触,就会打心眼里喜欢;有的画作,你瞧上一眼,就再也无法忘怀。

  温润、谦厚、轻言细语、不徐不疾,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彭玲给人的印象。工笔、重彩、姹紫嫣红,绚烂之极,这是彭玲的作品给人的感受。

  瓷城醴陵,陶瓷名家云集,彭玲尤显与众不同。这不仅因为她是屈指可数的女“国大师”,更因为她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辨识度,很难“泯然众人矣”。

  12月10日,刚刚参加完“湖南文化走进泰国”文化交流活动归来的彭玲,与记者畅谈了她的陶瓷艺术梦与泰国之行。

  彭玲是土生土长的醴陵人。1981年,刚18岁的彭玲进入湖南省陶瓷所艺术研究室工作,师从著名釉下五彩瓷传人吴寿祺大师的嫡传弟子温月斌,可谓“血脉正统”,其作品深得传统釉下五彩的精髓,具备五彩缤纷、晶莹润泽、清雅明亮、永不褪色的特点。更难得的是,她能于传统的肌底上,跳出藩篱,在色彩与技法上进行大胆创新,形成了构图饱满、热烈质朴、瑰丽诗意、大俗大雅的个人风格。

  这是一个对色彩有着极高驾驭能力的大家。她用色大胆,色系繁多,层次丰富。观赏她的作品,仿佛来到百花园中,梅兰竹菊,四季花卉,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禽鸟游鱼,飞蝶虫草,灵动闲适,生机盎然。

  浓墨重彩美则美矣,但稍有不慎,则易流于俗艳。于釉下五彩而言,重彩更有一层难度:颜色太厚重,在烧制过程中的变数更多,容易“翻”。

  彭玲非常熟悉颜料的功能与烧制过程中的变化,并有许多颜料独家配方,她作品中的颜色均是自己调制的“复色”,旁人无法仿制。

  在工艺上,她追求极致;在技法上,她有着创新。比如,她用繁复的线条突出了荷叶的经络之美,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个空灵而充满想象力的女子。她深知,如果仅靠熟练的技法去立足是件难事,所以她总是用心去营造意境。她常说:“要用自己的陶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陶瓷思想。”

  欣赏彭玲的作品,令人沉醉的不单是那热烈奔放的画面,更有那奇妙的构思和如诗如画的氛围。不管是花草还是鸟兽,不管是大幅渲染还是小笔勾勒,都是情感符号,是心之所至,是她对釉下五彩瓷的独立见解。

  她用一颗女性的细腻心思,给我们描绘了许多优美的场景,令人回味悠长:《醉荷图》中,荷叶田田如盖,莲花亭亭玉立,在鱼戏莲叶间的清波里,仿佛可以听到橹声欸乃……

  《蕉荫》中,漫卷的芭蕉叶,枯荣相间,疏密有致,旁边一块褐色巨石上,一只红嘴小鸟正独立远眺,令人恍然生出“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的惆怅。

  这是一个为人谦和的陶瓷大师。有个成语叫做恃才傲物。艺术家多有才,也就容易犯这个毛病。尤其是做到“国大师”这个级别,更是有了几分睥睨他人的资本。而彭玲绝对是一个例外。在瓷艺圈里,说到彭玲,赞许声一片:谦虚、厚道、不藏私,没架子……

  无论谁来请教,是学徒还是名家,她都一视同仁,毫无保留地传授,并将自己调制的颜色与别人一道分享。彭玲说:“不要怕教会别人,别人有别人的表现方法。”

  多年来,彭玲共有10多件作品获国家级大奖,每件都让人惊艳。问她最喜欢哪一件?她浅浅一笑:“没有最好的作品。艺术总是存在不断地探索中,许多表现形式还没做到。最精彩的永远是下一件。”

  2011年,彭玲携手彭毅创立“鹏窑·1906”,“正是1906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首创釉下五彩瓷器,成就醴陵特色。它是一种理想与抱负,更是一个深刻的文化记忆。”

  此次到泰国参与文化交流,彭玲携方肩瓶《蕉荫》参展。在展区,她陪同了泰国副总理威萨努参观了醴陵釉下彩瓷展区,深切感受了泰国民众对湘瓷的热爱。她兴奋地说:“我感到非常自豪。这也会是我创作的一个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