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心灵深处珍藏的永恒记忆
2014-12-10 12:22:0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宇芬 余蓉 李传新] [责编:彭彭] 字体:【

心灵深处珍藏的永恒记忆

——湖南日报“寻找校魂·校训故事”座谈会观点集萃

12月9日上午,湖南日报“寻找校魂·校训故事”座谈会在长沙市稻田中学举行。本报记者 李健 摄

唐贵平

陈飞跃

欧阳华初

周小青

梁志军

陶旅枫

方国平

郭在时

彭健

杨光辉

徐惠农

吴淞荃

本报记者 胡宇芬 余蓉 李传新

编者按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对母校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常常会在记忆中回想起母校的一些人和事。作为校魂的校训,虽经历岁月沧桑,却始终成为激励我们追求理想的无穷动力。12月9日,在长沙市稻田中学举行的湖南日报“寻找校魂·校训故事”座谈会上,与会人员认为,湖南日报的这一系列报道,充满正能量和浓浓温情,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摘选他们的观点,以飨读者。

精心策划、精致表达

谈起湖南日报推出的《校训故事》系列报道,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唐贵平用“精心策划、精到挖掘、精致表达、精品呈现”16字做了概括。他说,面对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滑坡、人生价值观变异的现象,大家感到困惑。为此,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如何有效解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大问题。湖南日报的《校训故事》系列报道,用一种新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落小、落细、落实,变得生动、活泼,让人眼前一亮。

湖南日报精心策划,记者采写的每条稿子如此精炼、精美,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个精品。唐贵平认为,湖南日报《校训故事》系列报道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找准了切入点。把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校训故事这一纽带,实现了历史与现实、学校与社会的融合,那种融入校训故事中的家国情和师生情,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精神共鸣和浓浓的温暖之情。

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陈飞跃,重点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这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湖南日报推出的《校训故事》系列报道在全省教育系统产生了很大反响。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这组报道,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即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陈飞跃认为,湖南日报开设的《校训故事》这个专栏,报道了省内一批历史名校的校训故事,在全省教育系统掀起了一股校训教育热,很多学校自觉地加强了对校训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校训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陈飞跃说,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校训教育,对于校训的宣传和教育不仅是悬挂在墙上,而且要熟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强化实践体验。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开展主题党团队日活动,组织举办名家讲堂、演讲征文、歌曲传唱等活动,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引领价值追求

“校训在学生核心价值培育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邹继红,特别看重校训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

家有家风,校有校训。 邹继红说,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凝练表达,既沉淀着长期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又标志着鲜明的时代气质。校训传递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报道挖掘校训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蕴正是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年青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于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要把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引导、新闻宣传、文化熏陶,做到“明校训、崇校风”,继而身体力行,大力推广到全社会,这是每个学校应该担负的重要使命。但是,当前学校的校训存在着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校训的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与弘扬。我们要加大校训的宣传力度,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湖南日报《校训故事》系列报道是一次新尝试、新探索。

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真善美

“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真善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宣传舆论和教育界的主旋律。”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兼科教文卫中心主任金中基说,“《校训故事》自10月25日推出以来,历时近两个月,发表校训故事16篇,报道反响3篇,评论1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切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校训故事》系列报道,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蒋祖烜策划确定的主题。回顾这组系列的采写历程,金中基认为有诸多启示:第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好的切入点。第二,培育核心价值观一定要重点抓牢青少年。第三,宣传核心价值观还要注重好的形式和方法。深入浅出的讲解,往往更能让孩子们乐意看、看得懂、记得住。

湖南日报记者姚学文重点谈了采访的感受。在采访中,他发现一些学校的老师、甚至校领导不记得校训。他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学校只把校训刻在墙上,做摆设,当门面,没有入脑、入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他呼吁重视校训教育,同时注重教育方法,将抽象的校训内涵生动化、故事化。

不仅时时跟学生讲,也要一起践行

“‘志诚仁爱’的校训,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的寓意,我们不仅时时跟学生讲,也要和同学一起践行。”在座谈会上,稻田中学校长梁志军说。

他们也是这么做的。洞口县石江镇拱桥完小办学条件简陋,学生学习条件艰苦。梁志军知道后,慷慨解囊,自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为拱桥小学捐赠课桌、图书、投影仪等教学物资30余万元,大大改善了该校的办学条件。他还表示,以后将与拱桥小学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帮扶与支援关系,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自己绵薄之力。学校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爱心基金”,学生在课余时会自发举行义卖活动,善款所得存入爱心基金,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老师。

抚今追昔,不忘初心

“校训故事系列报道不仅激励了在校学生,也让很多毕业生抚今追昔,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求学时光,以及当初的理想和抱负。”在座谈会上,长沙市一中党委委员、学生工作处主任彭健,谈及《校训故事》系列报道的影响时这样说。

长沙市一中已逾百年历史,“公勇勤朴”的校训浸染了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彭健介绍,校训教育是学生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新生第一课就是“知校史、明校训”。“校训既见证了他们的求学艰苦过程,也指引了他们人生奋斗的方向,这样他们走出校门之后仍能不忘初心。”

明德中学副校长陶旅枫对湖南省的学校校训历史颇有研究,他也提倡要把校训作为文化基因深植于学生心中。明德的“坚苦真诚”四字校训,倡导“磨血育人”之精神,历经百年,已成为历代学子身上的文化烙印。

陶旅枫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校训就应该体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中华民族有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校训可以以这个为出发点,以修身养性为落脚点,不以时代变迁为转移。

传承中华文化,打上时代烙印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调研员高洁认为,湖南日报推出的《校训故事》系列报道很有时代意义。校训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我们在校训的教育和宣传过程中一定注意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不断成长。

湖南师大附中学工处主任郭在时说,校训故事系列报道对目前教育至少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推动学校思考教育真谛,可以推动学校追求内涵发展,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传承传统、开拓未来。校训,都有传承中华文化和打上时代烙印的特点。像师大附中的校训,经历变化后又回到最初,是因为“公勤仁勇”对应了现在的“德”,抓住了德育的核心“仁”,内涵更丰富。

校训能够让人记忆一辈子,产生感情上共鸣

“校训是能够让学生记忆一辈子的。”长沙市教育局纪委书记欧阳华初说,“湖南日报《校训故事》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社会反响,是因为它能让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但我们也要看到,也有一些学校对校训并不重视,有的学校书记、办公室主任都不知道自己学校的校训是什么,那是学校的悲哀。我们希望通过湖南日报的这组系列报道,把校训教育活动推广起来。校训的教育不只是从学生抓起,还要从教师抓起,全体教师都要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长沙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外长周小青建议,校训教育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度挖掘校训内涵。每所学校的校训提出时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传承下来又都能与时代气息相呼应。挖掘校训故事,就是一个解读的过程,这样就能让校训变得亲切,易于被学生接受。二是宣传校训要形式多样。三是要践行校训。只有老师以身作则,学生自觉践行,校训文化才是真正地内化于心。

百年名校,校训沿用至今

校训要不要经常变化?东山学校和岳云中学都是百年名校,耐人寻味的是,两校的校训一经确定便沿用至今。

座谈会上,东山学校党委书记方国平介绍了校训“公诚勤俭”。1905年,东山书院改名为“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同年开始招生。1907年,龚翼鹏担任学堂长后,舌战群儒,力举制定合乎时代的校训。他提出将“公诚勤俭”作为学堂的校训,并召集名绅讨论。刚开始遭到不少人反对,但龚翼鹏据理力争,耐心地解释了每个字的涵义。最终,全票通过这一校训,沿用至今。

岳云中学校史研究员杨光辉介绍,坐落南岳的岳云中学,其实最初创立在长沙,在湖南日报社的旁边。创办于1909年2月的岳云中学,最早叫“湖南南路公学堂”,校址在长沙市戥子桥,创办者是留日归国的湖南炎陵籍人士何炳麟等15人。由于办学非常艰难,随后3年换了7任校长,迁了6个校址,历经艰难,终于把学校办了起来。1912年起任校长的何炳麟有两句名言。一句是“办学敛财,天诛地灭”,一句是“误人子弟,男盗女娼”。他强化德育,首先提出“勤恪忠毅”的校训。

认识和发展校训,是不懈的奋斗目标和永恒使命

在稻田中学高二学生吴淞荃的心中,认识和发展学校的校训是不懈的奋斗目标和永恒使命。“‘志诚仁爱’虽然只有4个字,但体现了时代性和传统性。”吴淞荃说。“志”是志存高远的意思,与目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培育“四有青年”的主题切实相关,而且老师们已经在着力影响同学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大家从全方位去发展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儒家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诚就是立身、立业、立国的根本。“仁爱”最初起源于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反映出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校训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继承,又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师大附中学生家长徐惠农很赞同校训的潜移默化作用。他认为,校训故事系列报道非常有意义,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很好的影响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