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乐坛追梦人——记女高音歌唱家王玲莉
2014-10-31 08:23:2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何淼玲 张斌] [责编:彭彭] 字体:【

  乐坛追梦人

  ——记女高音歌唱家王玲莉

  □何淼玲 张斌

  “聪明、伶俐、活泼、美丽……”见过王玲莉的人如此描述。

  “灵咽丽音,天籁之声……”听过王玲莉歌的人这样形容。

  对声乐之美孜孜以求,对开发研究“大铙古乐”情有独钟,崇尚文以载道,乐以化人,引领学生跨入艺术殿堂;坚持用心创作,真情歌唱,用歌声向海外侨胞传播故乡之情。作为湖南一名戏剧女高音歌唱家,在王玲莉身上,我们感受到一股以德为先、厚德载物的正能量。

  “脱离湖湘文化,我就没有养分了”

  王玲莉从小就喜欢唱歌,颇具天赋。在音乐之路上,先后师从中国音乐学院宋一、咽音声乐专家钟振发、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朱咏北等知名教授。

  2004年,王玲莉作为国家访问学者,远赴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深造,师从欧洲著名歌剧大师、男高音歌唱家Wina教授。经过科学系统的刻苦学习,她演唱了大量的中外作品。她的歌声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清澈甜美、灵动隽永、激情充沛。凭借美声唱法的强劲实力和扎实功底,她先后荣获欧洲歌剧节国际大赛银奖,罗马国际歌剧节比赛二等奖、中国音协第六届“金钟奖”优秀奖等荣誉。

  维也纳是闻名世界的音乐之都。能在这里深造是多少人的渴望,而学成之后能留在这里,又是多少人的梦想!当时,凭借自己的实力,王玲莉完全可以留在维也纳。不少人劝她留在国外演唱,但她坚持回国发展。她说:“我对湖湘文化有深深的迷恋。如果脱离了故土文化,我就没有养分了。”

  潜心“大铙古乐”,湖湘乐坛添奇葩

  从维也纳留学回国不久,她就将目光瞄准了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大铙古乐”。“两三千年前的‘湖南人’即显示了相当高的音乐才华。”王玲莉介绍,目前活跃于湖南文化演艺市场的“大铙古乐”,就是古代湘人的代表作之一。

  “铙”又称“钲”和“执钟”,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晚商时期,周初沿用,用于祭祀和宴乐。1959年,出土过青铜器四羊方尊的宁乡县,在老粮仓师古寨山顶一个叫杏村湾的地方共出土5件铙:2件象纹铜铙、2件虎纹铜铙、1件兽面纹铜铙。1993年6月,与此相距仅20米的地方又出土了铙,而且一次出土了10件,其中有9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测音的结果,形制相同的9件可发出C、D、E、F、G等5种调的音,有学者视之为铙成组演奏的证据,因此称之为编铙。

  “大铙古乐是中华雅乐。”王玲莉说。为充分挖掘和发扬祖国古典民族音乐的魅力,她创办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音乐系,多次赴长沙等地的博物馆考察,开发研究2300年前殷商时期皇宫礼乐“大铙古乐”。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她成功开发集歌、舞、乐为一体的雅乐节目3小时,整合成宫廷歌舞乐作品13个,带领团队每年义务演出60余场。

  “大铙古乐”横空出世,成为继武汉编钟青铜乐器之后的又一古乐,为中国宫廷雅乐的研究增添了浓厚一笔,也进一步丰富了湖湘文化内涵,打造出湖南音乐的又一张新“名片”。

  德艺双馨,艺海育人

  作为一个职业院校音乐系的创始人,王玲莉带领师生兢兢业业、踏实苦干。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从教学设备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到每年的音乐系声乐舞蹈钢琴屡屡获奖,王玲莉亲力亲为,手把手、面对面教学生。师生们称她是省会声乐教育界的活雷锋。

  她带领的团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奖项、中国音协“金钟奖”合唱优秀奖,CCTV青歌赛优秀奖、湖南省大学生艺术节奖项多个,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30多场次,每年还带领团队服务于湖南音乐市场,公益演出。她还创建了湖南第一支湘音女子合唱团,亲自担任声乐指导。

  上善若水。她说,做人要像水一样,不张扬,不浮躁,慢慢沉淀。在带领团队荣获国际国内大奖100余项的同时,一批又一批学生在王玲莉的培育和影响下走向社会,他们感恩生活,谦虚做人,勤勉做事。王玲莉每年都会收到用人单位反馈的表扬、感谢信和锦旗。

  “那一刻,我是幸福的。我感恩音乐这个平台,让我实现了人生的理想和价值。”王玲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