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谈湘剧《谭嗣同》的艺术手法
2014-10-05 08:49:19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唐能] 字体:【

  悲喜交错 虚实相生

  ——谈湘剧《谭嗣同》的艺术手法

  

  □安葵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他对维新变法的坚定决心,以及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民众的崇高意志,都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遗产。

  然而这一历史人物又是很难在舞台上表现的。难度之一是这一历史人物具有不同于常人的情感和胸怀,不易使观众理解和亲近;难度之二是“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错综复杂,与之有关的人物众多,要把历史事件叙述清楚并从中写出谭嗣同这一人物来,非高手莫及。看了湘剧《谭嗣同》我很佩服编剧、导演和整个创作团队,他们以悲喜交错、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把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表现得十分简洁,非常动人!

  谭嗣同的一生无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大悲剧,历时只有103天的戊戌变法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事件,但经过风雨沧桑之后再来看这段历史,又会觉得慈禧扑灭变法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滑稽和荒诞。西方的悲剧强调要使观众感到恐怖和产生怜悯,而《谭嗣同》的创作者按照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用悲喜交错、以喜衬悲的手法来演这部悲剧。维新派与顽固派(或谓之帝党与后党)有三次正面交锋,全是用喜剧的手法来表现的。似乎“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但“谈笑”之后不会忘记思考其中的经验教训。

  如荣禄等人的“奉旨询问”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的“奉旨应答”是新旧两派的理论和策略的论辩,创作者是用喜剧的手法进行处理。光绪、慈禧两个人在舞台两侧来听“隔墙音”,或不露声色,或喜形于色,同样增加了这场斗争的喜剧性。

  又如“以虚写实”的“斗蛐蛐”那场戏。在慈禧给蛐蛐命名为“护法金刚”和“谭嗣同”的调侃中,可以看出在慈禧看来,“变法”不过是一场儿戏,而结局全在她的掌控之中。

  103天的维新变法,波诡云谲,应是步步惊心,但在我们的艺术家这里却用几个喜剧场面概括了出来,而观众也已“艺术地”感受到这一历史事变的进程,同时也对谭嗣同的作用有了清楚的了解,并被其人格力量所感染。

  与历史事件相平行,创作者也用虚实照应的笔法写谭嗣同与妻子和家人的感情。在激烈的政治斗争的“间隙”,第五场用不同的时空表现谭嗣同与妻子的互相思念。一个端坐抚琴,一个静静纺纱。一边琴声铿锵,一边纺车嗡嗡。场景是虚构的,感情却是实的。抚琴、纺纱,营造了诗意的氛围,而这份诗意更增添了悲剧的感染力量。

  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与老家人谭老庚以及与梁启超的对话则是实写。谭老庚对谭嗣同的坐以待死不能理解,“我只晓得,留下条命,才能娶堂客,抱娃娃,敬老娘,拜祖宗哪。”而谭嗣同却是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他日”,而慷慨赴死。梁启超也劝他走,谭嗣同坚定地说:“各国之变法,无不需流血,请自嗣同始,生命换法成。”因为有信仰的力量,所以他能如此从容。后来的共产党人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在忠于信仰、不惧牺牲这一点上应是与此一脉相承的。

  虚写历史事件,实写人的感情,使人的感情更突出,这是湘剧《谭嗣同》艺术手法的高明处和成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