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 正文
自治州:把“精准”“可复制”落到实处
2014-09-28 09:30:0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朱永华] [责编:黄晓辉] 字体:【

  把“精准”“可复制”落到实处

  ——党委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经验巡礼(自治州篇)

  本报记者 朱永华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视察,对扶贫工作作出了“精准扶贫,探索可复制模式”的指示。近日,记者来到自治州、来到十八洞村,感受到“ 精准”“可复制”的理念已经深深植入自治州各级干部的心中,看到巨变正在充满生机的武陵山地悄然发生。

  让“ 精准”“可复制”内化于心

  自治州是我省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去年,总书记在自治州视察时提出的扶贫工作要“精准”、“可复制”是对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明确要求。自治州委中心组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作为理论学习的重点进行规划。总书记视察之后,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各部门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议、开展宣讲等形式,掀起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让“ 精准”“可复制”内化于心的热潮。

  州委书记叶红专告诉我们,总书记在视察自治州贫困地区时特别强调,扶贫工作要“精准”,要让有限的投入在真正地贫困对象上产生实效。还要“可复制”、可推广,不要在他走后堆出一个“盆景”来。为了把总书记的这一思想吃透,今年以来,自治州多次召开州委常委会专题学习研究,并举办了全州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集中轮训班。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把总书记讲话精神植入干部心中,自治州委督查室对全州各级党委、党组织学习贯彻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予以通报。

  注重“瞄准”,落实“精准”

  为落实总书记指示,自治州开展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按照“州级统筹、县市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为全州356个建设扶贫村贫困人口建立了农村贫困户档案。同时,在全州开展村级规划制定工作,重点突出村庄规划、产业规划、公共服务规划和教育培训规划。

  落实“精准”,重在“瞄准”。自治州出台新的扶贫方案,进一步瞄准扶贫主要目标:到2017年建州60周年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5%左右;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瞄准重点扶贫地区:把凤凰腊尔山、保靖吕洞山、古丈泸溪吉首红土壤带等中高海拔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主战场。进一步瞄准重点扶贫对象:逐村逐户登记造册,实施分类帮扶、跟踪服务。对有劳动能力和开发条件的低收入群体主要采取开发式扶贫,对鳏寡孤独、孤儿等特殊贫困群体,采取救济式扶贫,实行社会保障兜底。

  在总书记视察过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已经产生实际效果。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设立村级互助金和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猕猴桃开发合作社已经成立,猕猴桃千亩产业示范园已顺利开工,以湘西黄牛为主的养殖业等初具规模,以苗绣织锦为主的民族手工业也正在抓紧按订单组织生产。目前,村里农网改造已经全面完成,人畜饮水工程已到家到户,房屋改造、改厨、改厕、改浴、改圈“五改”正在进行。

  探索规律,助推全局

  “落实总书记讲话,实行精准扶贫,归根到底要在因地制宜,既对接市场、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提高‘造血’功能,又总结实践经验,探索一般规律,助推工作全局。 ”叶红专强调。循着这个思路,自治州着重抓了两方面工作:

  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距凤凰县城35公里的腊尔山镇追高鲁村,2013年被确定为全省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示范村。按照“办实事、重实效,可复制、能推广,积极探索高寒山区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思路,一年时间,追高鲁村基础条件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建设破题起步,模式创新初见成效。腊尔山高山蔬菜已经初步形成品牌,村民每亩地收入达2000多元。

  探索扶贫工作对接现代产业发展,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目前,自治州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带动进城务工农民入园就业,围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乡村游等,走出以城带乡脱贫致富的路子;围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两大任务,自治州正大力实施优势产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生态文明、民生事业“五大建设”,各项事业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