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优等生的“首优”去哪了
2014-09-19 10:28:3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尹虹] [责编:黄晓辉] 字体:【

  优等生的“首优”去哪了

  尹虹

  9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坚持站立35分钟,作了题为《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的演讲。但就在吴老做报告时,台下后排一些90后学生趴在桌上睡觉。当天,台下坐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9月17日《新华日报》)

  如果说孝敬亲长是世间百善之“首善”,那么尊师尚学当为莘莘学子诸优之“首优”。因为是文明传承者的烛照与知识的星光交相辉映,引领他们一路向前。

  然而,在那些面对一代学术泰斗倾情交心漠无反应乃至昏然睡去的研究生身上,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尊师尚学的气息。

  能够在十六七年寒窗苦读中脱颖而出的研究生们多为“优等生”。吴院士的演讲旨在助推他们“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他结合亲身经历,谈“理想与立志”、“选择”、“坚持”、“榜样”、“顿悟”,谈如何将科学道德落实到心灵与行动中,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整个演讲可谓既生动朴实接地气,又严肃深刻富内涵,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优等生以夸张的姿态“屏蔽”?

  在此次事件引发的众多评说中,不乏以“多元论”、“宽容论”等为睡觉学生开脱者。但这不啻为“庸医误人”。事实上,通过追本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优等生之所以会丧失“首优”,既不尊重师长又疏于探究“要学”,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目标取向发生了重利轻义的偏差。这种偏差正有日益加大的趋势,后果令人担忧。

  “升学率决定学校江湖座次”,“三好学生只需成绩好”,“成功就是有房有车有好工作”,这些逐渐被引为社会共识的“金句”,见证了教育功利化走向。成长在如此功利土壤上的“优等生”是很难真正全优的,他们通常只重视专业知识,将道德修养与理想情怀抛掷一旁;他们通常具有几多几少的特色:知道多,懂得少;浅尝多,深思少;论说多,践行少;跟风多,坚守少。一些高材生甚至蜕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爱因斯坦曾说,“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而已”。 不同时代的大师们之所以都反复强调精神建树之重要,在于看清了重利轻义的“跛脚”优等生可能带来的深度危害:进入学界,会因素质素养欠缺、学术视野短浅,不仅出不了大师,甚至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科学的研究之任; 进入业界,则“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而他们本人,也极有可能因为没有精神家园,导致终生深陷名利追逐难以自拔、痛苦不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片片趴着睡去”的研究生的背影,折射出的是“如何树人”、“树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重大社会课题。对此,我们当警醒、反思,须从利于国家民族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与长远考虑,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导向、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