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老湘军出山【文热心】
2014-09-06 13:21:3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责编:李 慧] 字体:【

  老湘军出山

  ——1894,甲午湖南之一

  

  湖南巡抚吴大澂

  

  魏光焘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文热心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影响中国命运走向的一场战争,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失败最惨的一场战争。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之痛、国之殇。今年在公开场合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两提“甲午”。一次是2月18日,他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连战时说,“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一次在6月9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他说:“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

  1894,农历甲午年,湖南有着自己的故事。

  1、甲午陆战几人知

  人们对甲午海战更熟悉。不仅知道了清朝海军北洋舰队在那一战中全军覆没,也从1962年的电影《甲午风云》熟悉了邓世昌、丁汝昌等壮士,也知道了刘步蟾;也知道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建设的银子,为她60岁生日修建颐和园;更知道了战争的后果是签订了《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

  确实,这场战争的结果使中日两国自此国运殊途,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甲午年,成了中国的命运转折之年。

  但是,与海战进行的同时,还有一场陆战。

  1894年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境内淮军仓皇内撤到鸭绿江西岸。10月26日,清朝重兵近3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次日,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陷于日军手中。

  大东沟海战,实际已预告甲午战争清廷的失败。日军自此控制东亚制海权,日舰可自由巡弋朝鲜及中国海域,深入辽东、威胁北京。如果说,海战队伍是以闽、粤人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精英组成的话,那么陆战一个阶段则是以湖南人为主体的老湘军打的。

  2、湘军整装重出山

  自甲午平壤战役以来,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屡遭失败,一溃千里,清廷以淮军不可恃,只得另谋办法。

  湘军崛起于曾国藩时代镇压太平天国,此后平定捻军及西北叛乱,以及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湘军的不败史,一度让当时的人们“语战绩则曰湘军,语忠义则曰湘士”。因此,清廷批准翁同龢主张征集湘军的建议。可是,此时的湘军曾左彭胡都已走了,就是曾国荃、孙开华、王德榜、刘锦棠等也病逝了。但不少湖南人却主动请缨,请求出山海关从陆路抗击日军,时任湖南巡抚吴大澂更上书朝廷,以为率领士风民气高昂的湖湘子弟北征,定能建立救国殊勋。

  说起来也有意思。吴大澂是江苏省吴县(今苏州)人,有人说,他是个学者、艺术家。确实,他写过《权衡度量考》等著作,也“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其实,吴大澂这个1867年的进士,在清朝官场上是个多面手。他做过翰林院编修,出为陕甘学政,在河道总督任上,“工程筹划有方”;在担任与俄国边界谈判首席代表中,为国家争回过土地;在担任吉林驻屯军督办——副总司令时,还搞得有声有色;虽然也做过“弼马温”——太仆寺卿,即“从事牧马政令,皇帝出巡,扈从车马杂物皆为总管”,可官阶从三品;也做过左副都御史——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光绪18年(1893年)来到湖南担任巡抚。

  这样一个人请兵出征,似乎有点作秀,其实也并不是没有来由。1877年,他在晋、陕襄办赈务时,不辞劳苦,亲赴灾区察勘,得左宗棠、曾国荃等保荐,次年,授河北道。这种保荐,应该是吴的一种“湖南资本”。他也让湖南人见识过其“武得几下”的功夫,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施放洋枪,命中了百步之外的靶子。不管是自己认为,还是别人夸张,吴大澂就是要做“虽古今名将不如也”的人物。

  吴大澂的上书,恰恰与清廷,尤其是帝党一派“急欲起用湘中故将,‘以济湘淮’”想法合拍。于是,朝廷一方面批准湖南吴大澂统率招募的湘军子弟出山海关作战,另一方面起用了一批湘军故将,前往辽东作战。左宗棠旧部魏光焘、曾国荃旧部陈湜、湘军悍将李续宾之子李光久等,均被命令募兵出关,北援辽东。起用湘军,统帅自然得老湘军的人来做。于是,时任两江总督、湘军老将新宁人刘坤一,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令其节制山海关内外防堵各军,督师作战。

  3、且看主将魏李陈

  再看几位主将。

  被刘坤一任命为前敌营务处总办——魏光焘。清廷在军队设营务处的时候很多,应该是代表主官管理、协调各支部队行动的机构,类似前敌指挥所之类的机构。接到朝廷征召的命令时,魏光焘则是57岁,因母去世,丁忧在家。

  他是邵阳县金潭(今隆回县)人。他自1856年加入湘军后,先在曾国荃部,后随左宗棠到陕北办理军务,一步步升为新疆布政史。接到清廷的征召后,他重招旧部重组武威军。

  魏光焘率领的武威军随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战事中战绩卓著。三个月内,他招募了武威军旧部3300余人,编为6个营,虽然他“强墨从戎,仓促成军。”但还是义无反顾,出关抗敌。

  “兵勇行军三个多月,奔驰万里,又值冰天雪地”,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不仅如此,而且魏光焘营内枪械严重缺乏,其他军需粮饷也不足。清廷也知情,下达了命令:“已谕军机大臣等,本日据吴大澂电奏,魏光焘营内枪械甚少,请于天津新到德枪借拨一千杆,该抚所购洋枪,正月中旬亦可到津,如数拨还等语,现魏光焘出关,需要甚急,着李鸿章即行拨给无误。”

  李光久,在几位主将中,虽然他最年轻,可也是年过五旬了。他虽然是“官二代”——父亲战死在镇压太平天国的三河之战中,因此荫袭三等男爵,可并不纨绔,早年也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活动,此时官为江南候补道。虽然候补,却也正四品。作为他来说,无论是为国、为家、为己,应该是主动请缨的。

  还有一位就是陈湜了。此时他已是64岁了,以江苏按察使奉命赴山海关防堵。

  4、三秋之水不回转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的淮军屡战屡败,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全军覆没,辽东大地尽陷日寇铁蹄之下,清政府再次起用湘军也是不得已的事。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初二,光绪帝颁发谕旨:“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湖南巡抚吴大澂为帮办军务,所有关内外防剿军务均为其节制。”也就是说,甲午中日之战的陆战部队主帅换为湘军老将刘坤一,副帅换为江苏人又与湖南有密切关系的吴大澂。

  可是,史家后来评论:“其实,早在湘军出征到山海关前,甲午战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挑起战端,在朝鲜丰岛海域突袭中国北洋水师。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境内淮军仓皇内撤到鸭绿江西岸。平壤陷落第二天,甲午战争最重要的一次海战大东沟海战爆发,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中国海军惨败:北洋水师“扬威”、“超勇”、“定远”三舰被击沉;邓世昌驾“致远”号主舰,欲撞击日舰“吉野”号未果,因船体倾斜锅炉爆炸,“致远”号沉没(旧说,“致远”号为日舰鱼雷击沉)。大东沟海战,实际已预告甲午战争清廷的失败。日军自此控制东亚制海权,日舰可自由巡弋朝鲜及中国海域,深入辽东、威胁北京。

  李鸿章在此时声称,清廷可与日方先停战,再议朝鲜善后,拒绝赔偿兵费。

  也就是说,不管陆路胜负如何,日军海战取胜,已达到了战略目标。

  5、庙堂战和枉抗争

  “其实,湘军旧部在牛庄苦战,感到极度疲惫难熬且最终战败的那一天,北京紫禁城内,光绪皇帝单独召见了李鸿章。李鸿章从光绪帝处领奉到全权敕书,文曰:“特授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一等肃毅侯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国所派全权代表会同商议,便宜行事,订立和约条款,予以署名画押之全权。””

  也就是说,一切抵抗战斗,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对日和谈,已进入“正在进行时”。

  后人如此评价这场战役:“在甲午战争陆海各役均告大势已去之时,1895年1月14日,慈禧太后才发布懿旨,命令移往关内之军,迅赴前敌,命湖南巡抚吴大澂带所部及魏光焘等军出关作战。显然,在大势已定之后,湘军出战,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作用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