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别把“偏方”当“神药”
2014-07-25 13:37:0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传涛] [责编:彭彭] 字体:【

  别把“偏方”当“神药”

  王传涛

  日前,北京市密云县出台的一项反腐举措引来舆论关注,该项措施意在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并建立由退休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学生村官和社区负责人组成的百人监督队伍,定期向组织部门汇报监督情况。(7月24日《人民日报》)

  干部的业余生活,该不该接受监督?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道理很简单,在屡见不鲜的违纪现象背后,人们不难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比如公车私用、公款吃喝、操办宴席……这些在“曝光台”上亮相的高频词,指向的时间节点,通常并不处在一般的工作时间,而恰恰是在所谓的“八小时以外”。

  从理论上讲,似乎只有实现24小时无缝监督,干部们才会真正对手中的权力产生敬畏之感,不敢轻易腐败。密云县“无缝盯官”的举措看起来值得为之点赞。

  然而,干部也是人,也应有自己的生活。把监督触角伸到工作时间之外的做法,未免显得过于严苛。众所周知,公务人员只有在从事与公务事宜相关的活动时才具有公共属性,除此之外,公务人员的私生活岂能任人窥探?况且,这种监督权,已经溢出批评、建议的范围,而是类似于盯梢、监视了,有干涉个人隐私之嫌。比如,该项措施中有一条,这个百人监督队伍要定期向组织部门汇报监督情况。这种监督,必须要“锁定目标”,予以认真观察,实地调查,才可能有“定期汇报”的内容。再者,干部监督员队伍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干部,或者曾经是干部,监督难以跳出“自己人监督自己人”的窠臼。

  其实,出现腐败行为,并非仅是干部自身的问题,也有权力运行机制本身存在缺陷的因素。只有把八小时之内的公共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八小时之外的腐败才会越来越少直至销声匿迹。

  密云县的反腐“奇招”能否带来反腐“奇效”,仍待时间检验。从根本而言,这些“奇招”、“狠招”只可能是偏方,可千万别将其当成“神药”。真正要将反腐进行到底,还需“把公共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把监督的权利放在人民群众手里”。惟其如此,权力的触角才不容易伸进贪腐的染缸,反腐的持久疗效才能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