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株洲:抢戏看
2014-06-22 08:49:1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责编:唐能] 字体:【

  株洲:抢戏看

  本报记者 李国斌

  “周末剧场”一票难求

  无票打市长热线投诉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6月以来,大型红色经典民族歌剧《江姐》,在株洲市“周末剧场”连续上演。

  “周末剧场”始于去年11月,市民凭身份证领票,观看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肖鸿斌介绍,2013年,株洲市政府投入230万元,将市花鼓戏剧团小剧场改造成“周末剧场”,可容纳272名观众。“周末剧场”首演后,深受市民青睐,一票难求。每到演出日,早上6时就有人排队,队伍最长达两三百米。

  座位有限,每人只能领一张票。有一次,心有不甘的市民,拨通了市长热线投诉。为此,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采取一些措施,如开通电话订票等。

  为让这一文化惠民活动坚持下去,株洲市将剧场运营费用列入财政预算。今年,“周末剧场”纳入了株洲市十大民生工程。

  演戏排戏业务饱满

  求生存变成求发展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推出四大公益性演出品牌:“周末剧场”、送戏下乡、“高雅艺术五进”、“神农湖水秀”,实现对不同群体的精准服务。

  今年,戏剧传承中心送戏下乡232场,中心通过2台流动舞台车,把好戏送下乡让村民欣赏。

  “高雅艺术五进”,是进机关、学校、军营、企业、社区,自2012年以来,每年演出60场,已经常态化。

  2011年,随着神龙湖正式开放,每周五、周六晚,神龙湖边的水秀表演吸引了大批观众,表演主要面向外来游客,已经演出400余场。

  “农村百姓、城市市民、学生等不同的群体,喜好各不同,我们就是针对不同的群体,演他们想看的戏。”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工会主席庞继辉说,这些公益演出,锻炼了人才,倒逼中心不断出新戏,“以前思考的是如何生存,现在想的是怎么创作更多的剧目,做好服务。”

  精准服务还将不断延伸。株洲市是拥军模范城市,该中心正在筹划与民政部门合作,每年为部队演出24场。

  4个人争一个角色

  留学生上门应聘

  进入本世纪后,剧团普遍面临困境。2006年,株洲市花鼓戏剧团、株洲市歌舞剧团合并,成立株洲市艺术剧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株洲市艺术剧院于2012年4月划转成立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

  “这不仅仅是换个牌子。不断释放艺术创作的活力、激活文化生机,才是深化改革的内核。”

  肖鸿斌说,中心成立后,调整分配机制,实现从“人管人”向“制度管人”转变。中心分别与下属的花鼓戏、歌舞剧、管弦乐、舞美策划制作、产业发展5个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200余名演职人员,全部实行优演优酬、少演少得。每年4月,中心外聘专家对演职人员分专业实行业务考核。

  肖鸿斌介绍,考核的前三名,一年内每个月工资提高约30%;最后三名,降工资。

  “演好演坏不一样”,演员们勤学苦练,争着演戏。今年重排《江姐》,分别有4个演员争江姐、双枪老太婆的角色。

  剧团焕发生机,应聘者也接踵而至。6月初,法国国立鲁昂音乐学院留学生刘航递来一份简历。“没有合适的岗位,之前已经拒绝了几个留学生。”肖鸿斌告诉记者。

  深圳市文广新局来考察三次后,与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握手合作,双方将投入约800万元,创排音乐剧《垃圾宝贝》,将于明年1月开启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