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专题 > 全面深化改革 聆听改革足音 > 正文
跳出苗村奔富路
2014-06-17 08:13:3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永成] [责编:彭彭] 字体:【

  资源贫瘠的十八洞村,在想尽许多脱贫办法无果后,今年决定在村外建设900亩猕猴桃基地——

  跳出苗村奔富路

  

5月30日,湘西自治州州委联合省妇联,帮助花垣县十八洞村成立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促成3家公司当场签下4万多元的订单,帮助当地群众致富。本报记者 刘尚文 摄

  本报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周伟生

  位于花垣县排碧乡的十八洞村,在2013年11月3日前,并不为人所熟知。这一天,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这个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元的贫困村,由此名声大振。

  6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该村,刚下过雨的路面十分干净,空气清新景色秀美。“天晴的时候,透过山谷,可以看到矮寨大桥。”一位村民指着村子对面的山谷告诉记者,在山谷两边陡峭的群山里,还隐藏着颇富传奇色彩的18个天然溶洞。

  但再秀美的景色也掩盖不了村里贫穷的事实。全村的房屋95%以上为木结构,电灯是多数家庭的主要“电器”。

  “十八洞村贫困的根源,是资源贫瘠。以前想了不少办法,但底子太差,效果不好。”花垣县驻十八洞村扶贫工作组组长龙秀林告诉记者,该村平均海拔780米,人均耕地面积(包括水田和旱地)0.83亩,收入来源单一,贫困程度较深,是一个原生态的纯苗村。

  在村子里走动,到处可见村民劳作的身影,房前屋后凡是能利用的土地,全部被平整种上了农作物,并以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的玉米为主。在村子的最东头,记者看到最小的一块土地,只有一把撑开了的雨伞大,但也被村民种上了3株玉米。

  能利用的资源已经全部利用,如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这似乎成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事情在今年3月有了转机。扶贫工作组在多次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一致认为,既然十八洞村资源贫瘠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就干脆跳出十八洞村来建设新的产业。这一思路很快得到村民们的响应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可。

  由于十八洞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质地疏松等自然特征明显,经过专家论证,扶贫工作组决定将种植猕猴桃作为十八洞村的主要扶贫产业。

  按照跳出“十八洞”建设“十八洞”的扶贫思路,在十八洞村境内流转100亩土地,建设精品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在花垣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流转900亩土地,建设十八洞村猕猴桃产业辐射基地,打造十八洞村猕猴桃核心品牌,并成立十八洞猕猴桃开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由县扶贫办牵线搭桥,引进花垣县苗汉子合作社与十八洞村“联姻”,最终双方商定:由苗汉子合作社和十八洞村全体村民共同参股,进行猕猴桃产业开发,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其中,苗汉子合作社出资306万元,十八洞村村民以各项扶持资金294万元入股,双方按出资比例共同持有股权。

  现在,精品猕猴桃示范基地里的幼苗已经破土而出,原先犹豫不决的村民们也打消了顾虑,隆巴耀就是其中一位。

  在基地建设之初,隆巴耀并不情愿将家里仅有的两亩地拿出来流转。他觉得,用赖以生存的土地作产业,风险太大。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这种顾虑,现在被招到基地做工,按天结算工资。

  而精明的隆太金一直是基地项目的坚定支持者。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建成后的基地,第4年进入盛果期。如果种植普通的黄金猕猴桃,一年的净利润可达250万元,其收益是以往农民自己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的3倍。而如果种植翠玉猕猴桃,收益将会成10倍地增长。

  甩掉十八洞村的贫困帽子,出路也许真的在于“出走”。

  ■乡村夜谈

  挣脱惯性思维抓扶贫

  花垣县扶贫办主任 麻文权

  产业扶贫致富一方。要真正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解困,只有帮助当地做强扶贫产业,但对于资源十分贫瘠的贫困地区来说,很难在现有资源上发展扶贫产业。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挣脱惯性思维,跳出贫困地区,扩大范围整合资源做产业,是很好的尝试。

  十八洞村在尝试的过程中,充分借助当地的优势资源,打造精品基地,同时放大优势资源效应,跳出十八洞村,在外地建设辐射基地,使精品基地和辐射基地相辅相成,既充分利用了当地优势资源,又突破了资源贫瘠的瓶颈。

  同时,通过引进当地龙头企业与村民参股合作的模式,借助两个基地的互补作用,将扶贫产业做强做大,使老百姓永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