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向上与向善的精神地标【黄耀红】
2014-06-04 09:38:5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黄耀红

  一座没有地标的城市,将是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

  地标,其实是一种隐喻。正如那些凝聚文化、深蕴意义的楼宇、江河、古塔、广场一样,雷锋便是崛起在新中国道德天空下至为重要的一处精神地标。

  《雷锋 我们时代的道德地标》(戴木才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与其说是把握历史节点的主题性图书策划、出版与营销,毋宁说是重新为处于数字化媒介与资讯深度影响中的21世纪青少年还原一段50年的温暖岁月,还原一个叫雷锋的人,还原他的平凡与高洁,他的和煦与明朗。

  在这里,雷锋留给人间的记忆,不是他1.55米的矮个子背影,他的孤儿身世;不是他望城籍贯,普通士兵的身份;不是他青春早逝的遗恨,生命意外的伤痛,甚至不是纪念馆,日记与照片,而是他在短暂而平凡的生命中所绽放的爱与快乐的光辉,奉献与利他的光辉,圣洁与单纯的信仰光辉。

  这个小个子湖南人,以他的快乐与感恩的心,诠释着寻常岁月里的向上的人生姿态与向善的价值执着。这样的价值,之所以成为一种道德地标,乃在于它所散发的心灵正能量与道德温暖感,在于这些架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德性命题:有一种力量叫信仰,有一种幸福叫奉献,有一种姿态叫进取,有一种坚持叫敬业,有一种快乐叫勤俭。

  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这个名字,从来就与中国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格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雷锋精神从此编入中国的道德辞典,编入孩子的教科书,编入中国青年的心灵,成为阐释再三的思想典范与人生标本。

  然而,在当今价值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曾经的精神偶像被质疑,曾经的神圣被消解,曾经的理想被嘲弄,曾经的激情被世故……“雷锋能值几个钱”的群体不屑与群体不解,或多或少暴露出一个时代存在的功利与世俗。“雷锋”这个集体主义时代的精神符号,似乎正在被一些人慢慢忘记。人们很快惊讶于社会某些道德领域的滑坡:从含毒的奶粉至加激素的饮料,从南京的彭宇案到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这些黑洞的存在,令人们甚至有些失去了些许归属感、安全感,甚至是爱的能力,温暖与照亮的能力。

  为此,我们多么需要一张雷锋式的笑脸,多么需要一束阳光,不,漫山的春光来普照心灵。

  不要简单将雷锋精神理解为钉子、螺丝之类,也不要嘲弄他的“傻”,且让我们将它作为一种美好的人性,一种文明的优雅,一种上进与善良的人生来看待吧。

  文化不能扁平,精神呼唤崇高。在风驰电掣而信息汹涌时代,一个心灵地标的重建,其实是一个时代人性美好的召唤,心灵的救赎,精神家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