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草根文化咏叹调【陈集亮】
2014-05-19 09:28:0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集亮] [责编:荆彩] 字体:【

  草根文化咏叹调

  ——评彭学明报告文学《映山红遍》

  

  陈集亮

  以常德市这两年来举行的风起云涌的民间文艺团体表演大赛——百团大赛为描写对象的报告文学《映山红遍》,近日由著名作家彭学明完成。看到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稿,我不禁感慨万千。一个蓬勃着草根气息且闻名遐迩的文艺演出大赛,一个从草根出发而名满九州的作家,他们的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彭学明,是世居保靖的土家族后代,现在北京工作。他之所以来常德写关于百团大赛的报告文学,还是由他的长篇散文《娘》所引发的。《娘》成了中国散文界一道奇特的风景,也造就了彭学明散文艺术成就一个新的高度。事实上,彭学明在此之前,其文学成就尤其是散文成就已走出湖南走向全国。其散文集《祖先歌舞》、《我的湘西》、《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彭学明卷》等很有影响。百团大赛,是常德市从2012年开始打造的一个群众文艺活动品牌。数以千计的民间文艺团体参加由各区县市组织的初赛和复赛,数以百计的团体进入全市决赛。在从春到夏的演出中,观众人次数以百万计。此项赛事被誉为常德市的“文艺奥运”,得到了文化部、湖南省委领导以及媒体的关注。

  彭学明和百团大赛的结缘,催生的是一本有着他自己风格的报告文学,无疑也是作家下基层接地气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果实。

  作者对常德的地方文化有一个基本准确的全面把握。百团大赛作为一个群众性的文艺赛事,自有其生长的土壤,相关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背景势必成为绕不开的话题。在这篇报告文学中,彭学明对澧县城头山、石门夹山、柳叶湖畔的太阳山和花山等地的地方文化有着生动的叙述,而对桃源九溪等乡镇细微的描述更是很多本地人也不见得了解那么多。作为一个外地作家,此前对常德并无多的了解,而在本书中对当地的很多地方文化掌故如数家珍,没有长时间青灯黄卷的案头阅读和深入实地的采访,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说,这也从某种侧面印证了作家严谨的写作态度。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对常德本土的特色曲艺品种如常德丝弦、澧州大鼓等描述得比较到位,这无疑是在采访中认真学习的结果。如今很多作家动不动就玩穿越,对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不屑一谈,作品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相形之下,彭学明这种认真实在的采访态度是值得人们投之以赞许目光的。

  报告文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人物塑造。在彭学明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列队迤逦而来的草根艺术人物群像。比如写星妈丁家珍,作为明星瞿颖的妈妈,也是一个老年艺术团的团长,彭学明倾注了较多的艺术笔墨。他从丁家珍的少女时代写起,一直写到丁家珍带领艺术团的老姐老妹登上“中国梦想秀”,用凝练的笔墨写出了丁家珍不惧坎坷追求艺术的经历,写出了女性的坚韧,也展现了主人公笑傲人生的精神。写农民剧作家黄士元,作家用一支多情的笔,追溯到了黄士元的童年,那些经典曲目的和经典唱词的引用,熟稔的程度仿若老友。还有著名导演杨建娥、民间老艺人鄢明清等人物,都写得跌宕起伏栩栩如生。彭学明不仅仅以旁观者的姿态描写这些草根艺术人物,有时候还有作家自己和这些草根艺术人物的热情的互动和交流。如在描写年轻的鼓王肖伍时,肖伍根据人们对彭学明的介绍即兴说了一段鼓书,彭学明情不自禁拥抱了肖伍。这种很亲切的互动,既拉近了作家和说书艺人的距离,也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当然还有生动流畅的语言。彭学明在这篇作品里,基本延续了他散文的语言风格,那些把朴实与生动交汇在一起、把典雅与通俗对接在一起的语言,不仅有效地焊接了各个片段,使作品浑然一体,而且增加了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