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土秀才”活跃武潭镇
2014-05-15 08:52:5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责编:荆彩] 字体:【

  本报记者 李国斌

  乡村婚礼上,众多“土秀才”吟诗撰联相贺;曾经的游手好闲之辈,受人影响竟也学着作诗……桃江县武潭镇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一年多来,给当地吹来一股新风。协会中的基层文化能人,在文明乡风、传承文化、推介当地人文历史中大显身手。

  吟诗撰联贺新婚

  5月1日,桃江县武潭镇王智君家格外热闹,当天正是他儿子王繁举行婚礼的好日子。王智君从医多年,在资江边建起了三层洋楼,从医之余喜欢舞文弄墨的他,名之曰“龙水居”。

  龙水居里,大红的喜字与主人的笑脸相互映衬。除了前来喝喜酒的,婚礼还吸引了许多村民参观。原来,除了喜气盈门,还有翰墨飘香。客厅及房间里,几十幅书画作品,把龙水居装扮得别具一格。

  王智君是武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年初儿子定下婚期后,他觉得这是一次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机会,于是通过协会向会员们征集诗词楹联。会员们踊跃参与,共有27人撰联,并收到词14首、诗19首、赋2篇,另有14人挥毫泼墨。当地84岁的书法家莫仲池,因病已很少执笔,得知后,在家人帮助下写了一幅“封笔之作”,让王智君感动不已。

  在儿子婚礼前夕,王智君把收到的书画作品装裱,挂在厅堂,并印制成一本小册子《王繁熊辉新婚庆典贺联贺诗贺词集锦》,发放给前来喝喜酒的人。乡村婚礼办成了文化盛典,王繁和熊辉也觉得很新颖。

  “土秀才”主导

  文化交流协会

  武潭镇历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2004年,一群“土秀才”聚在一起,你作诗我填词,结集成《碧湖春晓》,至2006年出了第二期。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停办,不过大家对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的热情不减。

  2012年12月,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一群喜欢舞文弄墨者,成立了武潭文化交流协会。协会宗旨是弘扬传统文化,推介武潭人文,共有会员近200人,覆盖了武潭镇20多个村。据统计,协会会员中,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人、省书协会员7人、省诗词协会会员9人、省美协会员2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人、省作协会员4人、省剪纸协会会员2人。

  会长薛胜宝表示,创立武潭文化交流协会就是织一根线、筑一个巣、搭一个台。织一根线,是挖掘和整理先贤遗著、著述先贤传记和今人事迹;筑一个巢,是给身居四海的武潭人一个家;搭一个台,是为各有所长的武潭人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协会成立后,编辑了两期会刊《武潭文苑》,出版了省书协会员莫仲池的书法集,举办了刘竹松书法展,通过一系列活动,凝聚起一批基层文化能人。

  武潭人的“精神家园”

  武潭文化交流协会没有固定经费,负责协会日常工作的几个人也没有报酬,但大家兴致高昂,在他们看来,协会就是武潭人的“精神家园”。协会秘书长薛曼华说,大家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有诗词书画这个共同的爱好。

  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一年多来,当地德高望重的人都成了会员,武潭镇党委书记李庆华发现,通过会员的带动,推动了乡风文明,促进了乡村文化发展。

  武潭镇有一个延津桥歌舞团,农村的红白喜事常有他们的身影。协会成立后,歌舞团负责人主动上门请求加入协会,并改名为武潭文化交流协会延津桥歌舞团。他们希望协会出面,使各个歌舞团服务更规范,节目内容更加文明健康。

  有一个姓谢的村民,以前游手好闲、打牌赌博。有着高中文化的他,在薛曼华的影响下,也学着作诗,还成了文化交流协会的理事。在《武潭文苑》第一期上,刊登了他的《七修家志二首》,第二期又刊登了他的七律诗《谢氏编修通谱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