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读者来信 > 正文
为知青一代立言留史【李兰君】
2014-04-25 16:38:4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兰君] [责编:荆彩] 字体:【

  为知青一代立言留史

  ——记知青编著龙国武

  李兰君

  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说:一个人成功要有“三行”:自己要行,别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一定要行。

  这话富有哲理,给评判人物树立了一个标杆。

  当我为《我们这一辈——中国(全国)知青纪念文集》二次作序时,咀嚼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眼前出现这样一组镜头:一个因结核病得不到很好治疗、脖子细瘦如“小萝卜头”,外号“龙王”的伢子,携带他的作品——那些宣泄他爱恨情仇,新文学时期后来称作“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的东西,悄悄地来到我们那个知青教师较多的学校,伫立在教室的窗户外,兴奋地招着手,指一指身背的黄挎包,示意他又有了很有新意的创作。

  “龙王”有自己的“文化自觉”,能结合知青当时的命运,全景式展现知青生活画面,把诗作得感天动地催人泪下;能像金庸笔下的武侠,在朋友有难时以一当十,留下许多英雄传奇。

  那年头,“龙王”这名字意蕴着纯真、刻苦、追求与天赋。

  我想,如果不是地域偏僻与未遇伯乐,“龙王”是足可以在伤痕文学时期就能登上中国文坛的。单凭他那篇400多行的诗作《病中吟》,就可以称作有思想性格的诗人。应该说,《中国(全国)知青纪念文集》诞生的源头,始于“龙王”早期的文化创作及其活动。

  20余年未见面了,1995年的一天,“龙王”寻上门来,其风清气正仿佛当年。

  这以后,我在人民日报及一些刊物上读到他的文章,他已由“地下文学”实现华丽转身。可他很快丢下红红火火的个人创作,一门心思投身在知青群体纪实文学上:全国性大范围组稿、改稿、编稿、编栏目,找人写序言、样书送审、联系印刷业务并作最后审定,样样事必躬亲。这些能凭他个人能力办到的事,即使再苦再累,他会毫不在意。可是,动辄数万、十数万的出版印刷经费,犹如天文数字,常令他愁肠百结。不为自己,一介书生,两袖清风,不管不顾一生只为一桩事——为知青一代立言留史。

  其实,这恰是他生命中又一最苦难的时期:年过半百夫妻双下岗;两个女儿读书,费用不菲;蜗居于破旧的30余平方米的棚户区,无房产权。有人要替他制片上网也被他谢绝,就如当年大咯血时,其往往偷偷吐掉口中的鲜血,不想让人看见,擦擦嘴唇了事。仿佛他此生早已认定:挣扎、苦熬都是他的本分。人们见证着他安贫乐道,见证着他陋室的灯光常从半夜亮到天明,见证着一集接一集知青书稿从这难以想象的寒酸之地出发。

  《中国(全国)知青纪念文集》磅礴大气,情系民族国家命运,被有识之士学界精英赞叹为“里程碑”。“龙王”的“文化自信”敢为人先值得称道。

  有些朋友也许要问:“龙王”者,何人也?他是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全国)知青纪念文集》主编龙国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