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牢骚话”里听“民意”
2014-04-02 00:57:08 [责编:彭彭] 字体:【

  刘政

  李克强总理近日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内蒙古翁牛特旗参加旗委扩大会议时强调,要把群众的心吃透,顺应民心民意民愿。他谈起古代的采风制度,官员通过民谣了解民情政情。他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就不怕听群众的牢骚和意见,再不好听的话我们也要听!(3月31日央视新闻)

  “牢骚”,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现实状况、自身境遇的私下建议、评论和抱怨等,多为负面言论,并且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这样的话语气尖锐、情绪激烈,听起来难免会让人感到不那么舒服。

  或许正因如此,一些党员干部不愿听、不想听群众的“牢骚话”。有的一听到牢骚就皱起眉头,认为群众思想觉悟低,不了解客观情况,不知道顾全大局;有的一听到牢骚就神经紧张,认为群众诉求要求太多,只想着个人的事儿,不体谅别人的难处;有的甚至一听到牢骚就火冒三丈,认为群众是存心找茬,与自己过不去;等等。

  毋庸讳言,在群众的牢骚中常常会有一些不恰当言语,也可能包含一些非理性因素。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群众发牢骚大多是有原因的:要么是工作、生活不如意,切身利益受到了侵害;要么是所反映的诉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要么是对个别党员干部的做法行为有不满或意见等。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因素,牢骚就好比民意“晴雨表”,体现着群众的急难盼怨,反映着基层的“疑难杂症”,也包含着我们完善思路、改进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古语云:“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诺诺之声悦耳,却往往含有“虚”的成分,可能掩盖事物的真相;谔谔之言逆耳,却常常更接近于真实,是苦口良药。从一定意义上说,牢骚就是一种谔谔之言,有“良药”与“忠言”的合理内核存在。古人强调“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大概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与老百姓打交道最讲究实在。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我省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以闻过则喜的胸襟雅量从老百姓的不满中找出不足,用纳谏如流的政治自觉在群众的“牢骚”里发现问题,进而转变思想,改进工作,我们听到的“牢骚话”就会越来越少,赞美声就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