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凝聚公平正义的社会力量
——三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报评论员
有人这样形容中国近1/3个世纪的改革历程:前30年,解决了做大蛋糕和“先富”的问题;今后,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同时,要解决好分蛋糕和“共富”的问题。比喻不一定准确,却耐人寻味。
当今时代,“公平焦虑”已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日益增大的经济规模带来“分配焦虑”,走向全面小康的路途增加“利益敏感”,无数与社会共同转型的普通人,渴望权力更加透明、权利得到尊重。越是处在这样一个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对“共识”的需要越是迫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如此强调社会层面的价值共识,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
崇尚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0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将中国的经济总量提升到世界前茅,但发展的质量也亟待提高。当前一些领域,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的问题时有暴露;一些企业,利益纠葛、无序竞争、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风险隐患也在增大。
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越往前走,触及的利益越深,遇到的难题也越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层面,清晰宣示了解决这些难题的价值导向——“政府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企业和经济组织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时,都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
追求公正、法治,社会生活就有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
当下,说起教育公平,不少人还有“知识不是力量、户籍才有分量”的慨叹;说起分配公平,有的人会有收入差距、身份歧视的担忧;谈到司法公正,一些显失公平的司法案件曾引发全国巨大关注……毋庸赘言,从教育医疗到住房养老,从收入分配到社会保障,人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大多与公平正义有关。
如果没有社会层面的公正、法治,就不能保障个人的正直、诚信。反过来,只有让人们在各项涉及自身权益的事情中,依靠规则而不依靠关系,依靠努力而不依赖背景,社会信任才会蓬勃生长,公民美德才会蔚为风尚。用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社会,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古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公平正义,本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在爬坡过坎的改革攻坚期,公平正义的诉求更加强烈。因此,人们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需要用改革的勇气坚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当公平正义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社会活力将竞相迸发,内生动力将充分涌流,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将获得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