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专题 > 践行核心价值观 传递社会正能量 > 正文
实现“两个一百年”光荣梦想(下)
2014-02-27 09:22:3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彭彭] 字体:【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两个一百年”光荣梦想(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德治国方略的灵魂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新命题,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把 “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式确定下来向社会发布,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最终确立。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德治国”方略的灵魂。

  以德治国呼唤核心价值观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政权的巩固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2001年, 我党首次提出“以德治国”方略。由于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不断加剧,市场经济逐利本性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效应不断凸显,使得国民道德价值观受到巨大挑战。要发挥好“以德治国”方略的作用,必须提炼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来之不易。2001年9月,我国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党的十六大首次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写进党章。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全面系统阐释了当代中国公民所需要掌握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此基础上作出的更为精辟的提炼。

  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道德是调整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德”所要规范的本质内容,也是调整道德关系的最核心的规范。

  目前人们在解读这24个字时,一般分解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应的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这种解读有道理,但还应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就人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离不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支撑,更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的亲身践行;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离不开国家发展目标价值理念的指引,也离不开公民个人道德规范的约束;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和谐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理想境界,既是第一、二个层面价值观所内蕴的,也是第三个层面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公民个人道德规范离不开国家发展目标价值理念的设定、人与社会关系的指引。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和理想追求,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共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性的统一;既涵盖了党的理想和国家社会发展目标,又规范了公民的价值追求和认知共识;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又有对西方文明的科学借鉴。它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向新阶段,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柱。

  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关键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着力于培育。应采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柔性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每个公民心中的“道德律”。“倡导”应该是比较好的方式,通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通过在学校、家庭、企业、机关等各种场所进行学习研读;通过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长期、积极、有效的宣传——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引导公民形成价值共识。

  二是要专注于践行。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成为每个公民的自主选择与自觉践行,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要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使其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总之,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价值理念树立了主流价值理念,为多种价值思潮提供了正确价值导向,为多样价值追求寻找到基本价值共识,因而成为“以德治国”方略的灵魂,必将对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执笔人:徐晨光 覃正爱)

  聚集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正能量

  陈文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努力创新形式、广辟渠道、营造氛围、多措并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聚集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正能量,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打造品质活力永州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抓好载体建设。核心价值观重在培育,前提是认知认同。永州市委十分重视抓好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组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义编撰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三字经”,并正式出版发行,首次印刷3万册,全部下发到基层群众手中;充分开发利用舜帝德孝文化资源,将宁远九嶷山舜帝陵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道德教育载体,多次举行全省全市公祭舜帝大典,丰富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投入2亿多元,建成全国唯一以孝为主题的公园——新田孝文化公园;加强省市县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加强市内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和管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加大投入建设多处农村少年宫,江华瑶族自治县、宁远县还分别编辑学校教材《盘王》、《人皆可以为尧舜》,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注重示范引领。先进典型人物崇德重义、向上向善的言行举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解读和生动诠释。永州市委注重以先进典型引领良好社会风尚,近两年连续举办“永州市道德模范”评选,开展“我评议身边好人”、“永州美德少年”、“十佳学习型领导干部、党员”等评选活动。各县区也联系各自实际,争相开展系列类似活动,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在全市蔚然成风。全市先后推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道德模范,如坚持十年扶贫、扶一村富一村的全国扶贫先进典型蒋孔吉,全国优秀纪检干部楷模王海洋,“妈妈老师”盘晓红,全国优秀检察干部蒋冬林,全国司法干警典范吴战保,森林守护神余锦柱等。

  强化主题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人人参与。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激发了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力量。一是组织开展 “永州精神”大讨论和再提炼活动。累计近20万名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凝聚共识,奠定了认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二是持续开展“道德之乡讲道德”活动。九嶷山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的归葬之所,舜帝推行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典”教育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家庭伦理道德、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备受世人推崇,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永州儿女。“道德之乡讲道德”活动大力助推文明创建活动,提升了全市的文明道德水平。三是开展名人纪念活动。先后组织陶铸诞辰100周年、江华诞辰110周年、李达诞辰110周年、蒋先云诞辰110周年等一系列革命先烈纪念活动,掀起了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热潮。

  突出环境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亿万中国民众连接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也应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和日常行为准则。我们注重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把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永州正奋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上下齐心共同建设品质活力永州,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自豪感。同时,我们在中心城区树立张贴了1200多块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和电子显示屏,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绚丽醒目。各县区也正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如江华瑶族自治县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馆,宁远设立舜帝道德文化长廊、舜帝道德文化与廉政文化展馆,道县组织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等。

  (作者系永州市委书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李建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指引着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基本制度安排、贯彻落实到创新社会治理之中,才能保障社会的健康、稳定与繁荣。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一是形成诉求表达机制。维护人民主体地位、深化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在社会治理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民参与机制,让民意在社会制度建设中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二是形成利益协调机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体日益增多,利益诉求日趋多元。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化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促进共同富裕。三是形成矛盾调处机制。在思想层面,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引导社会成员达成价值共识,消除彼此之间的认识分歧。在利益层面,要建立公平的社会服务体系和规范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正义。四是形成权益保障机制。加强社会法治建设,完善法治体系、培育法治文明,将法治作为保障人民权益的主要方式。同时,要以民生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治理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表达出建设富强国家的共同理想,又彰显出营造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期待。在社会治理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财富创造、资源配置方面的独特优势,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另一方面则要倡导、形成文明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问题。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在丰富社会产品、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唯利是图等道德观念。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一些人突破道德底线,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就社会治理而言,我们也曾因为一度过分关注经济效率而客观造成了道德的边缘化。要形成文明的社会风尚,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在社会治理与社会道德之间建立互助互补的协同机制,形成利益与道德的正向联系。我们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道德评价体系,通过设立道德银行、完善道德信用机制和道德奖励机制等方式实现道德激励的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从制度上保障好人好报、恩将德报。对于违背道德的行为要予以严厉谴责和惩罚,提高不道德行为的社会成本。创新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个多元互动的合作体系,而不是完全依赖行政权威的一元管理。因此,在社会道德建设中,要创新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的手段、方法,提高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能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社会治理的文化环境。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文化环境。文化多元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全球化浪潮让这一特征更为明显。与此同时,西方持有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国家和组织也从未放弃对于我国的文化输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才能应对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挑战和干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也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方式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流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正确引导、规范加深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进而在日常治理中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作者系“长江学者”、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城市学院教授)

  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忠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全党智慧提炼出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凝聚民族精神、面向世界、引领未来的价值指针。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志愿服务是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重要载体,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不断走向深入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要健全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领导体制。确保县(市、区)级以下相应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配置,并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体制。二要建立学雷锋志愿常态化工作机制。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凸显学雷锋志愿服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三要发挥社会公众在学雷锋志愿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学雷锋志愿服务是自觉自愿的高尚行为,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要积极扶持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培育学雷锋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的激励机制。四要加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法制建设。要积极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根据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中国特色,以地方性法规建设为突破口,条件成熟时出台志愿服务法、慈善法、见义勇为免费救助法等法律,构建起保障学雷锋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

  务实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活动是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落脚点。务实有效的活动不但能传递人间温情,增加社会和谐因素,还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开展活动切忌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一要在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开展活动。要以城乡社区为依托,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等必要的阵地设施,围绕百姓生活开展活动,将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注入生活文本,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二要把困难群体作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要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将服务活动做到弱势群体的心坎上。三要以民生权益帮扶为主要内容。以扶贫济困、应急救援、捐资助学、环境保护等民生权益帮扶为主要内容,注重实效,让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实惠。

  营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离不开全社会对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的共同认知,以及对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普遍参与。为此,要通过文化建设来积极营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一要加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宣讲。提升全社会对这项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注重对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策划。认真总结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创新案例和先进人物,用群众的视角和话语,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体现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的歌曲、图书、电影、动漫片、公益广告等文艺作品,让群众在文化消费中接受精神洗礼,提高社会公众对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三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补作用,构筑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的传播网络,强势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作者系湖南雷锋精神研究会会长)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春航标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南大学基地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是国民教育重要阵地、意识形态前沿阵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育、践行,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从发生学意义上说,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有两个前提条件,即需要、自我意识。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往往是社会正式或非正式价值观引导的结果。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通过广泛传播和有效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导力量,成为他们的青春航标。

  当下,全球化、信息化、泛娱乐化为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巨大挑战。要真正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身体力行者,除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典型宣传、社会实践等,要切实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的论证技巧。在传播某个观点时,是只讲正面观点好呢,还是同时提出正反两种观点而后强调某一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更有影响力?这是任何传播者都会碰到的问题。社会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指出:当听众与传达者的观点一致或对问题不熟悉时,单面论证效果更好;如果面对的问题较熟悉,听众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双面论证的效果远大于单面论证。此外,长期接受单面传播的受传者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也是弱的。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高校学生群体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单面论证的效果远远比不上双面论证。在网络时代,更多的时候甚至需要多面论证。在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中,对一些易引发矛盾的热点问题只注重单面论证,反而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引导时,应让大学生对问题的多个侧面都有认识,这样不仅会赢得他们对教育者的信任,同时可对他们进行“思想免疫”,增强其防御能力。

  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播和教育对象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信息的传播。只有把握传播和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才能取得更好效果。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注意有两类:一种是有意注意:另一种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朝向是受个人意图控制的。无意注意则独立于个人意图之外,主要取决于刺激特性。两者相互作用才能使主体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因此在传播和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情感和需求来确定目的、考虑过程。一些热点话题,如学业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兴趣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当巧妙地融入到教育对象感兴趣的热点中,才更易于被其关注和接受。

  发挥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新媒体是其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便利程度。所以,除重视传统第一、第二课堂教学、社团及实践活动以外,我们要主动利用微博、微信和微视等新的传播方式,通过客户终端、网络社交平台等,大力宣扬身边的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教育送到学生身边。(执笔人: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