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招工难是一种 “倒逼的力量”
2014-02-19 02:23:1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海建] [责编:彭彭] 字体:【

  招工难是一种

  “倒逼的力量”

  邓海建

  年后“招工难”,是个节令性话题。正月十五已过,湖南劳务市场迎来招工旺季。但是,其背后的另一种现象,跟近日天气一样显冷——据不少招工方称,近几日应聘人员明显增多,可许多人还是处于观望状态,前往咨询薪酬待遇的不少,谈成签约的却不多。(2月18日华声在线)

  “观望”二字,生动勾勒出当下许多城市招工格局中的真实生态:一方面,招工方开始不淡定,想方设法冲劳务市场“抛媚眼”;另一方面,应聘者更为理性,从匆忙上岗到“货比三家”,用市场逻辑来说,这是应聘者的买方市场,他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可以选择,可以挑拣。

  眼下的招工难,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用工荒”。个中道理并不复杂:一者,据人社部统计,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人。尽管人口红利逐年递减,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也使得劳动密集领域大为缩减,供需暂时未必会出现数量上的失衡。二者,“80后”、“90后”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角,他们思想开放、价值多元,有更为丰富的精神需求,加之便利的交通、解冻的自由迁徙政策,流动就业更为简单。那么,找工作的时候观望期长一点,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没必要过分担心某些企业遇到的暂时性招工难。

  招工难,可能也不都是坏事情。这不仅是因为每个城市都几乎面临一样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将失衡的劳资关系逐渐纠偏过来。近年来,尽管《劳动合同法》、《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法规政策出台不少,但真正落实起来依然难度不小,譬如加班费、高温津贴等等。招工难,无疑是一种市场倒逼力量。希望真正能逼出来的,是公平合理的薪酬体制,以及真正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当然,应聘者对工作也别过度挑剔,若是走火入魔、观念异化,也会成为不小的问题,加剧结构性就业难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聘者的择业观也须理性客观:有了金刚钻,再揽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