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记得住的乡愁,摸得着的幸福
2014-02-14 19:28:0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金雨] [责编:黄晓辉] 字体:【

  客观看待“状元”成“流浪汉”

  仲鸣

  四川少年刘宁8年前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4年后,刘宁大学毕业,却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其父亲为此一度失控,在电话中骂他“给整个县丢脸”。(2月11日《成都商报》)

  乍看上去,这又是个“伤仲永”的故事。“状元”成“流浪汉”,这般命运让不少人借机鞭挞起“教育积弊”,抑或是“就业公平”等。这看似堂皇,可从事实层面讲却有失偏颇:刘宁之遭遇,带有个案性,要解剖还需就事论事,而不应偏离主题地上纲上线。

  应该说,刘宁如今或许过得失落,但这不是失败,更无关“给全县丢脸”。许多对他的指点或哂笑,本是基于功利视角,认为他考得好、是“状元”,就应挂着“成功人士”头衔衣锦还乡。

  在这些人看来,“状元”卖猪肉、高材生回乡种田,就已是有违常理;更别说是“状元”毕业后待业、流浪,自然更不合乎所谓的“成功评估体系”。正因如此,刘宁成了他们眼里的失败者,不仅颜面扫地,还“丢了全县的脸”。之前的过度关注、过高寄望,而今全转化为“恨铁不成钢”的失望。殊不知,“状元”对应着“好工作”、成绩决定前途这样的想法,时下正经受着就业形势、多元评价标准等客观现实的冲击。

  当然,无可否认的是,刘宁的跌宕境遇,也有个人因素使然。他几度嫌工作“不理想”辞职,认为“跟大多数人一样挣钱养家”很无聊。这样的想法,难逃“仰望星空太久,却忘了脚踏实地”之虞,或属其认知上的偏差。

  但即便如此,对于公众而言,“捧杀亦棒杀”,既没必要将“状元”推上高台,也无需将其跌到低谷说成“丢脸”。而对于刘宁来说,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培育积极心态,知道在低谷“触底反弹”,而非把脸埋在灰堆里。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