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沪上打工日 青年毛泽东之路(23)
2014-01-21 09:25:1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责编:黄晓辉] 字体:【

  ■青年毛泽东之路(23)

  沪上打工日

  本报记者 文热心

  

  ▲1920年的毛泽东。

  

  ▲环龙路渔阳里2号《新青年》社址。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文热心

  当“驱张”胜利在望时,毛泽东带着“湘事善后”的问题奔赴上海。

  毛泽东在上海的活动丰富多彩:送别会友、工读互助、写稿投稿、“设计”湖南、拜访名人……在上海一呆两个多月。毛泽东在半淞园送别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友时,说出了一个要害问题:“发动驱张运动时,我们就遭到了多次迫害,被迫离乡背井跑到上海、北京来了。”

  不管他是什么原因滞留上海,也不管他在上海另有什么收获,但比起他在这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承担了回湖南建党任务,其他一切并不重要了。

  1

  足印:上海,第3次沪上行

  毛泽东第三次去上海,到达的时间是1920年5月5日。

  时隔一年多,与第一次来上海时,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需要做的事情也更加多了。

  记得第一次来上海时,他就一个目标,送别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友。到达上海的日子是1919年3月14日、17日、31日,他、萧三和环球中国学生会会长朱少屏、华法教育会会计吴玉章,到杨树浦轮船码头为赴法者送别。

  第二次赴上海,是1919年12月中旬,他从武汉绕道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蔡母葛健豪等送行,由于蔡和森等启程时间推迟,不能久待,即离上海去北京。

  这是第三次来上海了。与前两次一样,起点也是北京。这次,他可体会到了“行路难”:他要到上海,却“只有到天津的车票”,他“不知道怎样可以走下去。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同学借了十块钱给他,使他能买票到浦口。他后来回忆说:“不过当我到达浦口以后,又是一文不名了,而且车票也没有。没人有钱借给我,也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不过最倒霉的就是一个贼偷去了我仅有的一双鞋子!啊呀!怎么办呢?”“我的运气非常好。在车站外面,我碰到一个湖南的老友,他借给我足够买一双鞋子和到上海车票的钱。到了上海后,我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笔款子资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他还给同乡、老师黎锦熙写信诉苦说:“京别以来,25天才到上海。”

  这次到上海,毛泽东的目的有三:

  一是虽然张敬尧被驱出湖南只是时间问题,可他终究没有走,还得再烧一把火;

  二是既然张敬尧被驱出湖南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这之后的湖南向何处去?他要与旅沪新民学会会员、湘籍名绅商量。后来,他们果然组织了湖南改造促进会,由彭璜任会长。

  三是他要为将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陈赞周、萧子璋(三)等6人送行。

  毛泽东这次在上海一住两个多月。

  2

  足印:半淞园,送别“新民”会友

  半淞园,当年上海一处有名的私家园林。

  有资料记载:半淞园位于黄浦江江边码头附近。园内有听潮楼、留月台、鉴影亭、迎帆阁、江上草堂、群芳圃、又一村、水风亭等,长廊曲折环水……这里贴近黄浦江,故将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并应唐代大诗人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诗句,也就取园名“半淞”。

  但数年后,园子西部被自来水公司购去,建成自来水厂。1937年“8·13”事变,半淞园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被夷为平地,以后也没有重建。如今,半淞园只是一个历史的记忆,当然附近还有一条半淞园路的马路。

  而93年前,半淞园里有着一场与中国现代史紧密相连的聚会。1920年5月8日,毛泽东同彭璜、李思安等在这里为陈赞周、萧三等六位会友送行。

  毛泽东等人入园后先是驾舟游湖,后又登山望远,淞江半水,绿草碧波,望之不尽,心旷神怡。正当大家玩得兴味盎然的时候,李思安女士呼唤道:“我们还是选取一个地方坐下来谈一谈吧!”

  毛泽东他们选择了一个安置有石凳石桌的亭子,挤坐在石凳上。

  在这里,他们谈了要加强会友联系,谈了要在会友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谈了吸收新会员的条件,谈了……

  现在中共一大会址内陈列着一幅照片,是1920年毛泽东送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合影留念照片,这个地点就是半淞园。

  3

  足印:民厚里,做了一段洗衣工

  毛泽东这次在上海,两个月就一直住在哈同路民厚里29号(今安义路63号)。这是一幢两层楼砖木结构的房子,大门为普通的排门,底层前半部是店堂,后半部右侧为灶间,左侧为小天井。店堂与灶间之间是楼梯。顺梯而上,前楼是宽敞明亮的正房,房外有一个小阳台,后楼为一小亭子间,上有晒台,有尖头木栅栏与邻居相隔。

  据李思安回忆,毛泽东到上海以前,这个房子是她出面租赁的,用来作为湖南新民学会会员到上海活动时的住处。她还回忆说,毛泽东和随同来沪的15岁的张文亮住在前楼正房,房内有两张单人木板床,毛泽东的床铺横放在落地长窗下,床头有一张方形茶几,上面堆放着各种报刊。小阳台上放置一张藤睡椅,毛泽东常坐在上面看书。不久,她也搬了进来,住在灶间。楼下店堂不住人,供吃饭和会客、开会之用。靠近楼梯的地方,有一圆形柴炭风炉,炭篓放在楼梯底下。所有家具,都是东租西借凑合起来的。

  他们的生活十分简朴和艰苦,每人每月才3元零用钱,常常吃蚕豆煮米饭和青菜豆腐汤。

  生活难以为继,解决得靠自己——参加上海工读互助团。毛泽东参加的项目是为人洗衣服。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如此诉说自己工读生活困境:“因为接送(衣服)要搭电车,洗衣服所得的钱又转耗在车费上了。”

  6月7日,毛泽东写信告诉北京的黎锦熙:“工读团殊无把握,决将发起者停止,另立自修学社,从事半工半读。”

  4

  足印:花园里,

  出版《天问》为驱张

  霞飞路花园里277号,是《天问》周刊社。

  在毛泽东到上海前,曾派遣彭璜等人在上海出版《天问》杂志,专门揭发张敬尧的罪行,开展驱张斗争。

  尽管物质生活艰难,但没有挡住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脚步。在沪期间,毛泽东常去《天问》周刊社,继续宣传“驱张”。他亲自为该刊撰写了《湖南人民自决会宣言》、《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等文章。

  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设计”着湖南的未来——成立湖南人民自决会,推进湖南人民自治。还提出了在驱逐张敬尧后改造湖南的方针策略——废督裁兵,实现民治;指明中国的出路,必须推倒帝国主义的走狗——南北军阀的统治。

  在毛泽东等的努力下,湖南改造促进会拟定了《湖南建设问题条件商榷》,提出废督、裁军、自治、教育、实业等六项的设想。毛泽东在3月12日致信黎锦熙,并附上《商榷》。他认为,《商榷》所说各条,虽然还不是如黎锦熙所说的“从‘根本解决’下手”,只是“枝枝节节的向老虎口里讨碎肉”,是“次货”,但就中国目前状况来说,实在是“上货”,如果这一着也不做,“觉得太不好意思”。

  5

  足印:环龙路,拜访先驱陈独秀

  毛泽东在上海另一个经常活动的内容是拜访名人。他拜访过著名湘绅章士钊,还在章那里得到所筹二万银元助学款。如此,也就有了40多年后“还债”的故事。

  他到环龙路44号医院里探望孙中山,向孙讨教,请孙支持、指导湖南人民的革命斗争。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孙中山。

  当然,他拜访得最多的还是住在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的陈独秀。当时,陈独秀已将全国闻名的进步刊物《新青年》杂志从北京迁到上海编辑,并又在此筹备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关注湖南,器重毛泽东。1920年1月5日,他在《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中写道:“湖南人底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无论杨度为人如何,却不能以人废言。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他从《湘江评论》、“驱张”运动和与毛泽东的交谈中,已经感触到湖南人的奋斗精神,已在毛泽东这样“可敬可爱的青年身上复活了”。他热情讴歌:“我们欢迎湖南人的精神,是欢迎他们的奋斗精神,欢迎他们造的桥,比王船山、曾国藩、罗泽南、黄克强、蔡松坡所造的还要雄大精深得多。”正是有了这种思想基础,毛泽东与陈独秀的沟通和交流也就非常顺畅和融洽了。

  6

  足音:“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毛泽东和陈独秀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以及组织湖南联盟等重大问题。在陈的影响下,毛泽东的思想进一步转变。后来,他在与斯诺交谈时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据李思安回忆,在回湖南前,他们“告别时,陈独秀再次肯定:你们的计划如能实现,也是建党的最好准备”。毛泽东、彭璜激动地说:我们也想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在你的指导下,再着手建立“共产党”,今后还有许多事要请你指导。陈独秀点点头,说:“多联系。”这就是说,湖南列入了陈独秀的组党计划。

  毛泽东、彭璜、李思安还去拜访了“很提倡国际主义的”吴先生——中文名吴廷康——共产国际的代表魏金斯基。后来,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列宁之以百万党员,建平民革命的空前大业,扫荡反革命党,洗刷上中阶级,有主义(布尔失委克期姆),有时机(俄国战败),有预备,有真正可靠的党众,一呼而起,下令于流水之源,不崇朝而占全国人数十分之八九的劳农阶级,如斯响应,俄国革命的成功全在这些处所”——对十月革命经验的总结,可算作会见魏金斯基成果之一。

  1920年6月,张敬尧逃离湖南。毛泽东也于7月返回湖南长沙。

  ■链接

  毛泽东等设计的湖南改革方案:

  《湖南建设问题条件商榷》

  (一)军政

  (1)废“督军”,设“军务督办”驻岳阳。

  (2)军队以一师为最高额,分驻岳阳、常德、衡阳。属之由省立各学校组织而成之省城治安,以隶属省长之警察维持之,绝对不驻兵。各县治安,以隶属县知事之警察维持之,废除警备队及镇守使名目。教育经费原额,以后应时增加。

  (3)军费支出总额,至多不得超过省收入总额十二分之一。

  (二)财政。

  (1)银行民办。银行发行纸币基金,由省议会监督存储基金额与纸币发行额之比例,由省议会议定。

  (2)举办遗产税、所得税及营业税两年来新加各苛税。

  (3)民办“湖南第一纺纱厂”。

  (三)教育经费

  (1)恢复民国二年。

  (2)确定来源。

  (3)保管权教育经费保管处。

  (四)自治

  (1)恢复并建设县、镇、乡自治机关。

  (2)成立并公认县、镇、乡工会。

  (3)成立并公认县、镇、乡农会。

  (五)完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之自由。

  (六)在最快期内,促进修竣粤汉铁路之湖南线。

  提出者 湖南改造促成会

  通信处 上海法租界八仙桥永乐里全国各界联合会彭璜

  (此件系毛泽东给黎锦熙信中的附件,执笔者不详——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