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大粪坑,不能丢弃的“宝贝”
2013-12-24 07:57:5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志林] [责编:彭彭] 字体:【

  我省目前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5000多家,生猪养殖已成为农民创富产业。然而,一个个没有处理的大粪坑,正困扰着美丽乡村——

  大粪坑,不能丢弃的“宝贝”

制图/李珈名

  本报记者 李志林

  通讯员 李海燕

  大粪坑,利用是“大宝贝”,放弃是大污染

  12月中旬,记者走进桂东县寨前镇水湾村,四面青山,自由地呼吸,那空气像是世界上最好的,心都染上了清香。

  来到村里,庭院、道路干净整洁,美丽宁静的村庄与深沉的大山,融为一体。

  村支书告诉记者,彻底改变村里卫生环境脏、乱、差的面貌,实现管道沼气集中供气,是其中的重要抓手。

  寨前镇水湾村有一个千头大型猪场,以前猪粪形成一个“大粪坑”,污染让老板和村民都烦恼不已,经常发生纷争。

  为解决这一难题,生猪养殖场和村里前年决定修建集中供气的沼气工程。集中供气按每立方米2元的价格向村民收取沼气使用费。经过发酵处理的沼液,肥田、种菜、植树,供不应求。大粪坑得到彻底治理。

  省农村能源办主任崔国强告诉记者,目前全省这样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有267处。实现了集中供气的地方,粪污问题解决了,村民用上了新能源,肥料下田上山,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只可惜,相对于我省25000多家规模养殖场,这样的数量还太少。

  记者在我省的湘北湘南,跑了许多村庄,深切感受到,规模养殖形成的大粪坑,利用好了,“腐朽”转化成沼气,就是“大宝贝”。据计算,一吨鲜猪粪通过发酵可生产沼气60立方米。全省养猪业年产粪便量3000万吨以上,可生产沼气18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480万吨。而发酵后的沼液,更是农业生产中优良的有机肥料。而放弃治理,任各地养殖场的大粪坑苍蝇乱舞,污水横流,美丽的湖南乡村将不堪污染之痛。

  未处理的大粪坑,成为乡村的大麻烦

  上了点年纪的人应该记得,小学课本上,会学到生猪“全身都是宝”,“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样的知识,在我省农业生产中,粮与猪是两个基本元素。

  时过境迁,当庄稼更多地施用化肥,生猪养殖逐步向大户集中,那种自然的良性循环逐渐消失了。

  近10多年来,我省生猪产业飞速发展,已是全国生猪养殖大省。2012年出栏生猪8018万头,居全国第二位,年外销量3000多万头,居全国第一;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8.3%;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5000家左右,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62家。

  规模养殖使我省生猪产业实现了飞跃,成为我省许多农民的创富产业。但是, 猪多同时意味着污染也多,粪便污水的治理日益成为许多地方的一个大麻烦。

  全省生猪养殖,年粪便量超过3000万吨,此外还有冲洗栏舍产生的污水约2.2亿吨。畜禽粪便日积月累,在养殖场周围形成了庞大的污染源,成为了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许多地区畜禽污染物排放量甚至超过农村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和餐饮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如对东安县的调查,花桥镇樟树坪村德丙养殖场,常年存栏生猪800头,养殖粪便已经污染周围饮用水;白牙市镇龙溪水库养殖场,常年存栏生猪1000头,建有200立方米化粪池一口,不能有效处理粪便污水,造成龙溪河水污染,近三个村饮用水困难。如此污染严重的养殖场,在我省不少县区比比皆是。

  养殖场粪便污染得不到处理,影响了周围农民的生产生活,导致农企矛盾激化。如桃江县马迹塘镇有个养殖村,现存栏生猪9000头,年排污量达2.5万吨,通过沼气发酵处理仅0.5万吨,每年有2万余吨粪污直接排入溪流小港和农田,造成水源和土壤污染。

  没有处理的大粪坑,造成有机肥的巨大浪费。在规模化没有发展起来的散户养殖时代,畜禽粪便通过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分散施入农田。而现在,养殖场一般离农地较远,没有发酵的猪粪,又脏又臭,农民不爱用,农田基本施用化肥,粪便污水绝大部分只能直接排放。养殖场巨大的生物质能没能得到有效转化,丰富的肥效没能得到加工释放,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环境专家指出,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我省2.5万家规模养殖场将成为美丽湖南建设的严重阻碍。

  管道沼气,破解大粪坑难题

  2003年到2012年,我省农村沼气建设进入新的黄金十年。10年内累计完成农村沼气项目总投资逾7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0亿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20万户、小型沼气工程9500处、大中型工程267处。

  特别是我省探索出利用沼气在乡村建设管道能源及联户发展的新路,不仅使畜禽粪便得到高效利用,也使部分乡村的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如长沙县白沙镇,依托村里2个农户的养殖场,建成联户沼气工程,使近百户不养猪的农户用上了沼气。而一个大型沼气工程,能使数百户用上管道能源,同时彻底解决污染问题。目前全省有14万农户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燃气,所在的村庄,往往因为管道沼气的引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但这些治理成绩,与我省规模巨大的养殖业留下的大粪坑相比,仍有着巨大差距。

  管道沼气作为一种新型农村能源利用方式,把“养殖大户大场——联户沼气——沼渣入园”三者有效联结起来,破解“粪便过剩和原料不足”的难题,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用上管道燃气,革命性地提升了农民生活品质。更有效治理养殖污染,减少了与村民的矛盾纠纷,实现了粪污治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多赢。

  但是,我省发展管道集中供气,在实践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些地方,认为管道沼气这种事情,是农民自己的事,是养殖场本身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分散的农民、单个的养殖场,要去组织解决管道集中供气这样综合性的复杂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省最大的养猪大户刘秋华,养殖规模已近20万头,目前仅建有一个储气量不到10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他告诉记者,按他的规划,5年内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头,如果建设好管道沼气的话,有可能为茶陵县城提供大部分沼气能源。这样的大好事,现在因为粪便污水消化不了,成为了他很大的烦恼。而这样的工程,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征地等等,不是他所能解决的。

  刘秋华的烦恼,正是我省许多养殖大户和养殖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特别是联户管道沼气的管网建设资金缺乏。目前中央农村沼气专项对沼气工程的支持,主要补贴沼气池建设部分。而要开展集中供气,则还需要建设供气管网。从我省沼气集中供气发展的情况看,供气管网的投资一般在每户2500元到3000元,一处供气100户的工程管网建设需要25万元到30万元。

  这些资金全靠农民自筹难度很大。农民是很会算账的,一旦投入的成本高于烧煤,他们便会自动放弃;全靠养殖场业主投入也不现实,不要说养猪的赢亏,要看市场的脸色,正常情况下让他们单方投入,也承受不起。

  建设管道沼气、面向农村居民集中供气,我省目前正在探索多种运营模式。既有以村委会为主建设运营、养殖场参加的,也有以养殖场为主村里组织建设运营的,还有以沼气工程为依托、多方合作运营的。但从可持续运行角度出发,管道沼气工程应当要具备一定盈利能力,才能保证持续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我省建设两型社会的不二选择。2万多个养殖场留下的2万多个大粪坑,不处理,就是巨大的污染源,将给乡村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处理好了,大粪坑就能变成“大宝贝”,是利国利民综合效益巨大的民心工程。